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三 )



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文章插图
▲西班牙失业民众排队领取捐赠物资(图/视觉中国)
只看到技术发展的就业替代,而不考虑创新制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无疑是片面的观察。在工业制造业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情况下,互联网产业提供的年轻人就业机会尤为重要的。
03
互联网促进繁荣
人类历史上,技术创新总是促进了繁荣,互联网技术也不例外。这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不存在例外的可能。

市场不会为无用的技术埋单。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能够满足很多社会需求。在市场上机制下,需求提升、供需匹配的交易过程产生了效益的增长,由此激发的经济活力是繁荣之本。

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因为本质而言社会问题就是普遍需求无法获得相应的供给。

人们希望商品流通更便捷、成本更低,才有了电商产业的发展。人们希望获得更方便、更普惠的金融服务,才有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互联网产业还创造了信息聚合、信息检索和咨询的新兴服务业,发掘并满足了人们的新需求。这些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福祉,才有了这个产业的繁荣。

当然,创新总是伴随着破坏性,这是任何创新都不可避免的。

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文章插图
▲在“双减”政策之下,课外培训行业遭遇寒冬(图/网络)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一次生产要素配置的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摩擦成本”。比如受互联网新兴产业直接冲击的传统产业被解构、被重塑,引发就业岗位调整、利益格局被打破、资源重新分配等等,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
然而,互联网技术既是这些新问题的来源,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说电商冲击了传统商场,最终不是消灭了传统商业设施,而是将其融合为线上生态的实体分支。传统商业设施的流通功能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服务的升级,曾经付出的成本并非没有收益。
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是个先破后立的过程,需要以长期发展、利弊权衡的视角去审视,而不是夸大其“破坏性”的一面。

任何创新都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有破有立、先破后立,无需过度焦虑。

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市场的扩容,新的市场秩序形成前通常会有一个失序阶段,规则缺失无疑引发一定程度的混乱。对突破市场边界的风向应该予以警惕,适度的引导干预防范风险、建章立制或许是必要的,但是建立长期的市场秩序仍然应该交给市场博弈中形成,实际上也只能在市场博弈中形成。

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文章插图
▲2020年11月3日,蚂蚁集团被暂缓在A股和H股上市(图/视觉中国)
市场博弈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这就是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最好的长期纠偏机制。新兴产业会在博弈、竞争中不断自我更新,最终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适度的引导有利于加速这一过程,但是用力过猛的干预只会纠枉过偏。
在创新领域试图充当超前的“立法者”角色的,注定是要失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欧盟,对数据隐私过早、过度干预,导致本土互联网个人业务寸步难行。

1995年年的欧盟《计算机数据保护法》,以一部法律摧毁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希望。最后,不得不把自家市场拱手让给大洋彼岸的互联网巨头,反而失去了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的主动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