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信,全面"今日头条化"?( 二 )


除了文图信息,视频号也是承载微信算法逻辑的重要试验场。
2019年年初,微信视频号开始灰度。当时,为了提高算法推荐的质量和效果,张小龙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
到了2019年5月,微信视频号团队发现,在现有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最终,张小龙确定了视频号“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的内容推荐机制。
除了通过算法对视频号内容进行排序外,此前,微信视频号还上线了“热门”标签,通过算法聚合相应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
但是无法忽视的是,在视频号的早期,由于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算法推荐很难发挥出更大的能力,平台就必须依赖于社交推荐,提高内容分发的触达效率。
此时,社交推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算法推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但是随着视频号内容和流量的日渐丰沛,在效率的优先级之下,机器算法的作用便日渐彰显。
随着此次微信灰度测试打破订阅号信息列表的时间排序,开始引入算法推荐内容,算法将全面渗入到微信内容生态的各个环节中,已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微信全面“今日头条化”,或许很快就要来了。
逻辑和生态变了在今年年初举行的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曾如此描述将算法引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缘由:
“我们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以及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高命中率。特别是全屏之后,因为用户的选择余地是零了,更需要算法来做排序。”张小龙说。
张小龙所说的“命中率”,指的是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他举例说,比如10个邮件,只有一个是我想要看的,命中率是10%。
只不过,彼时,微信将算法引入公众号内容,还只是对用户所关注的公众号的内容进行算法排序并插入推荐内容,而这一次的灰度测试,则引入了更多非关注的公众号的内容,算法的介入程度更深。
十年时间,微信从当初的一款通讯工具变成如今中国最大的社交和内容平台,张小龙——这位被称作“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的教父级人物,自始至终都有着自己的产品观:简单、好用、合理。
可以说,在微信上线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款产品都是张小龙产品哲学的完美复刻。
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经超过12.1亿。张小龙在上述微信公开课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10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但时间在变、技术在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变,取得如此非凡成就的产品和应用,却在日渐陷入用户增长逼近天花板,公众号打开率持续下滑,内容水化严重以及产品功能日渐臃肿的“创新者窘境”之中。
算法,成为张小龙带领微信跳出增长桎梏的不二之选,别无它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算法的深度介入,此前一直坚守克制和极简的微信,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订阅号越来越像今日头条,视频号越来越像抖音。
要使用体验,还是要命中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站在岔路口前的张小龙,似乎已经有了答案。但微信即将要走的这条路,亦并非鲜花大道。
“微信在寻找挣钱的方法。”在体验了灰度测试内容后,对于微信为何急于求变的心理,贾方分析道。
在过去,当社交推荐成为平台流量分发的主要手段时,将社交关系链沉淀在自己的个人微信流量池中,利用微信的公域流量,来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是微信流量玩法的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