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大厂里,那些没有"花名"的人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霞光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阿里女员工事件,顺带带火了互联网大厂的“花名文化”。
每个大厂的新入职员工,都必须用花名取代真名。阿里系盛行“武侠风”,拼多多全是“水果蔬菜”,网易起了一堆土气花名,腾讯系喜欢用英文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花名”就代表了职场上的社会身份。
在有人拼命吐槽花名制度去人格化时,另一些人,却做梦都想得到一个“花名”。
比如那些跟正式员工出入同一座大楼、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的外包员工。
外包员工用着和正式员工不同颜色的工牌(百度外包工牌是红色,阿里、腾讯外包工牌是绿色),系统里的名字带有“v+”或“WB+”的前缀。虽然大家不说,心里却都知道“这是外包”。
“低P碰红线,低P没了。高P碰红线,红线没了。”这是在阿里事件发生后,大家对大厂的内部管理层和基层分异的调侃。但如果大厂连自己的基层员工的权益都不被重视,外包员工的生存环境岂不是更加被挤压?
那些连“花名”都没有的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文章插图
1.没花名,也从不属于大厂时钟指向8点半,李辉早已到达办公室,放眼望去其他工位上基本空荡荡,只零星坐着几个同事。
像他这样的外包员工,是公司里最早到位的人。因为他们的出勤时间与互联网公司正式员工不同。其他部门正式员工可能拥有早上9点、10点晚到的权利,而他们的打卡时间必须跟着外包公司的要求走。
也就是说不管大厂几点上班,外包公司都要求他们8点打卡。
一贯被互联网民工们吐槽的“996”工时制,在外包员工们眼里甚至都是好日子,“至少早上能晚点到。”
严格来说,外包员工和用人单位之间,是没有直接法律合同关系的。外包员工的劳动合同都是和第三方外包公司签的,然后外包公司再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外包员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个“第三方”的跳跃。他们从未在大厂的人力系统中入职、注册,当然也从不拥有各种千奇百怪的“花名”。
这个“第三方”的存在,让他们成了集体生活中的外来者。外包公司从中他们的收入中获得“中间商差价”。据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外包员工反映,第三方劳务公司从中可得的收益不低,从30%到50%不等,有些抽成较高的甚至能和他们的工资相当。
文章插图
许多外包员工打的是“消耗战”。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初级,内网权限从不为他们开通,另一方面他们跟着大厂加班又是常事,每天晚上9点、10点左右才能下班,周末有时候也面临加班,不过他们却没有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加班费补偿。他们的五险一金都是按最低水平缴纳,仅这一项就和正职员工差异巨大。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外包岗位需求每年都上涨20%,也就是说今后企业外包员工将越来越多。
据谷歌内部文件显示,在2019年3月的时候,谷歌在全球的外包员工及临时工数量已经超过12万人,超过了其当时的正职员工人数。根据谷歌方面的数据,使用外包的情况下,每个岗位一年都能省下10万美元。谷歌也越来越依赖外包模式,外包员工为谷歌节省了巨额人力成本。
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也曾经说过,他坚持全员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社保公积金支出在前几年就达到了60个亿。如果都用劳务外包,一年公司就能省下50个亿。
据研究机构计算,去年美团净利润47.08亿元,其成本费用中的人力外包成本为543亿元。如果给外卖员都缴上社保的话,人力成本会增长104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团当年的净利润。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钱大妈|山姆会员店APP默认五星好评被罚30万元!“钱大妈”“T3出行”“德玛仕”等也被罚……
- 供货|澳大利亚:为防供货中断,大型商超实施限购令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基地|永嘉县岩坦镇将打造浙南最大农产品电商基地!
- vf|车讯|大众2021年销量创10年新低;少年黑客称发现特斯拉软件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