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纵横权斗,一生不败( 二 )


然而,此时的制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
随着明代军户人口的不断增多,再加上朱元璋规定的武官犯罪“罚弗及嗣”原则,导致卫所内的世袭军官有增无减 。这些世袭军官,并非真正在实战中握有兵权的人,他们中更多的是只领俸禄不干活的“大闲人” 。因此,嘉靖在数年前特别下旨,日后但凡无军功者仅凭技艺、勤劳乞求世袭武职,虽有“世袭”字样,也应审查取消 。
正是这道圣旨,差点堵绝了陆炳的晋升通道 。负责世袭军官铨叙的兵部,死活不同意让陆炳世袭其父军职,还上书要求皇帝照章办事,维护帝王权威 。
哪里知道,嘉靖站出来,不顾自个儿打脸,也要给陆炳开绿灯 。最终,以陆炳之父陆松生前能干、勤劳、于国有功为由,特命陆炳袭职锦衣卫指挥佥事 。随后,又升陆炳为署理锦衣卫指挥使,执掌南镇抚司 。
锦衣卫下设南、北两大镇抚司 。北镇抚司主管诏狱,只对皇帝负责,所理案件无需经过刑部,连锦衣卫指挥使也无权过问,可谓权力通天 。而南镇抚司大概相当于锦衣卫的纪检委,负责内部军匠的管理和纪律考核 。问题是,锦衣卫各头头脑脑,要么是勋贵功臣子弟,要么是皇帝的亲信,南镇抚司权力虽重,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
陆炳到此就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嘉靖帝释放的晋升信号,一个为“发小”定制的过渡职位 。
果不其然,自从执掌南镇抚司以后,陆炳的仕途就如坐了火箭一样 。短短数年,凭借卫辉行宫救火、协助皇后平定壬寅宫变等数件大功,越来越受嘉靖宠幸,特旨掌锦衣卫大印,成为当时锦衣卫的“二号人物” 。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闰正月,陆炳正式以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的身份执掌锦衣卫 。
从此,大明锦衣卫进入陆炳时代 。
锦衣卫|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纵横权斗,一生不败
文章图片

尽管锦衣卫老大的身份和权力,足以让朝野上下闻风丧胆,但通常执掌锦衣卫的官员,身家性命都难保 。
在陆炳上任前,明朝历任锦衣卫头子除了袁彬、哈铭、牟斌等少数几人外,基本都死于皇帝的卸磨杀驴 。即便是袁彬这种与明英宗有同甘共苦经历的锦衣卫头子,之后仍然遭到明英宗猜疑,被时任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投入诏狱,差点丢了小命 。所以,想在锦衣卫一哥的位置上,做得长久并安全着陆,当真不容易 。
锦衣卫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完全听命于皇帝本人的“私人武装” 。在皇帝的特旨授权下,这支私人武装,不仅负责皇帝日常起居生活的护卫工作,还可以口衔圣旨,凌驾于明朝最高司法机构刑部之上,越权办事 。这必然会引起一众尊崇儒家礼法的文官的抵制 。如此,锦衣卫就是历史上所描绘的肮脏暴力、阻碍朝政推行的“毒瘤” 。
锦衣卫多在皇帝的指令下从事秘密抓捕任务,难免会遭受群臣非议,成为大臣与皇帝博弈的棋子,进而被迫充当皇帝的“挡箭牌” 。替君王背锅,也属常事 。
锦衣卫|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纵横权斗,一生不败
文章图片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牙牌,来源:网络 。
而作为皇帝的亲信,锦衣卫头子还是名义上的御前头等带刀侍卫,需时常伴君出行 。常言“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可能说错一句话,脑袋就掉地上了 。
不过,凭着陆炳与嘉靖过硬的“发小”关系,此时的他,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
由于嘉靖之前的明朝历任皇帝多利用宦官对抗朝中的文臣势力,因此,宦官掌控下的东、西两厂实际上长时间代替了锦衣卫越权办事的职能 。曾经叱咤风云的锦衣卫,只能沦为东、西两厂秘密行动中的“打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