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从京东“手机未来终极10问”看手机应用发展:以人为本,最优妥协
文:吴醒峰(国内知名MIMO OTA专家、华为5级专家、IEEE高级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据IDC数据显示,以2016年为分界点,2012至2020年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变动,增速逐渐下滑——这是不是说明手机行业已经缺乏发展动力了呢?
【 天线|从京东“手机未来终极10问”看手机应用发展:以人为本,最优妥协】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看这些统计数据的意义不大,随着这些年各手机厂商在广告和营销投入方面的投入加大,竞争也趋向白热化,发布会层出不穷,而对于厂商的各类“黑科技”或“卖点”,消费者逐渐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慢慢变得将信将疑,甚至充耳不闻——就像有了“免疫力”……详尽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并没有让用户变得更理性,各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的自媒体评测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消费者感到真真假假,更加无所适从。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我自己曾经从事过手机的研发和测试工作,也跟数码评测媒体们有过很长时间不错的合作,现在以高端猎头顾问的身份重新回到最前沿的手机、芯片与互联网的阵地,专注点已经从技术转到“人”,阅历丰富了,视角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对京东和《第一财经日报》发出的“手机未来终极10问”有感而发,关于普通消费者未来怎么看手机行业,说几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我的核心关键字就是两个:“以人为本”和“最优妥协”。
一、“以人为本”
很多消费者,脑子里一直追问一个问题,哪个厂商的哪款手机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像极了我这三年在加拿大带娃转型过程里,跟合作伙伴一起帮助国内很多“虎妈狼爸”挑选私校的时候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哪所私校最好?——我们发现,在每个领域里面问出类似问题的人,有两个特点,首先当然是因为真的不了解这个领域的情况,而其实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事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因为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所以常常问的问题就是:哪个最好?——真正了解自己需求的人,则会问:哪个最适合自己?
人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才会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所以“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接下来才谈到去了解对方,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有意愿去深入了解一款手机产品,而对于那些想要真正了解一款手机的朋友来说,我的建议是:
- 不要只看那些冷冰冰的“手机”和技术参数,要看到后面那些有温度的“人”。
当然,每一个伟大的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发展而来,苹果第一代iPhone的设计过程乔布斯就曾经求助过当时在手机界如日中天的两大巨头之一Motorola,另一家是芬兰的Nokia。从职场猎头的角度上,我已经看到这两家手机巨头培养出来的资深专家和高管们,现在依然分布在Apple、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等这些知名厂商当中,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作为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现在很少有厂商单独拿出来作为卖点或者黑科技来宣传,但是越来越苛刻的ID设计、全面屏、多摄像头堆叠等要求,已经使得手机的天线设计成为了一个真正内行人的“黑科技”,既需要理论创新,又对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要求很高——虽然近些年来,没有哪个发布会专门提到天线,但一旦手机的天线没有设计好,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用户体验,无论是在苹果、三星,还是华为、OV、小米,射频和天线都是加班最多的部门之一。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美股|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多数下跌,拼多多、京东等跌超2%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渠道|发力折叠屏 进军全渠道 京东与三星强化2022年战略合作
- 京东|京东:与三星签署2022年战略合作协议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跌超1%,京东、B站跌超3%
- 银行信用卡|京东白条升级为“白条卡”只是“业务落地”?背后的业务逻辑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