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从京东“手机未来终极10问”看手机应用发展:以人为本,最优妥协( 二 )
文章插图
专利:一种缝隙天线和移动终端
文章插图
专利:一种无线移动设备
用过华为手机的消费者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在相同环境下,华为手机无论是通话,还是上网,信号似乎比其他手机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华为的基带芯片底层调试能力,二是华为有王汉阳为首的全球顶尖的移动终端天线研发团队,此次王汉阳被授予IEEE Fellow,正是基于其对移动终端天线的杰出贡献。
不仅仅是产品层面,手机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同样值得关注。在京东购买手机的消费者,可能体验过放心换服务,包括1小时达、先用后付、5G购机补贴等售前售中售后等全流程。这些服务并不是仅靠堆人力就能实现,而是伴随着供应链、物流、组织等全方位的进步,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得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我希望消费者能够看到每一个技术进步、每一个产品“黑科技”的背后,是手机厂商、零售商从运营管理到研发的一个个管理者、工程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人”始终是“产品”背后最核心的推动力。
二、“最优妥协”
手机虽然很小,但是却是各技术领域的集大成者:屏幕、相机、天线、视频、音频、功耗、充电器、结构、PCB、堆叠、电池、操作系统、视频优化、摄像、AI、存储、防水、硬件测试、软件测试、认证...这还仅仅是手机本身的研发,如果外延到供应链、物流、销售、售前、售后、海外事业部等等,光从这些专业领域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工作,一款手机产品的商业成功,绝无可能依靠以上某一个单项上面的突破就可以轻易获得;无论是从研发的技术管理,还是业务的拓展,在特定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优化的结果,或者说,“最优妥协”,才是最考验整个研发团队和管理层的。毕竟手机产品是属于消费类产品。
1.不要只看到手机产品的趋同化竞争,要看到背后的原因
有时候很多消费者会好奇,为什么突然在一两年当中,有很多品牌的手机从外观到功能都越来越接近,比如从一家手机厂商使用双摄,突然整个行业里面大家都或早或晚地使用双摄?究其原因,是有一些技术受益于上游供应商的发展,比如在某个领域里面,某个供应商的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提供了新的功能。
文章插图
智能手机的上下游
如前文所述,普通消费者不太了解的是,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品牌的手机,但在某些关键部件和技术上,这些厂商都使用或者依赖同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供应商。
文章插图
智能手机产业链全景图
在某些领域,虽然看上去有很多供应商的产品可以选择,但是综合考虑解决方案的性能、成本、功耗、甚至体积、可靠性等因素,就会发现可选的方案几乎所剩无几,举个栗子,传感器是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比如要进行手势识别、动作识别就一定要用到的陀螺仪和惯性测量单元,大部分旗舰机都绕不开博世的芯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惯性测量单元 data sheet
2.不要只看“黑科技”,要看到背后的“最优妥协”
以大家比较关注的相机性能来做举例,智能手机发展至今,拍照已然成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无论是基础成像器件还是成像算法,均有极大的发展,一次又一次推动手机拍照的变革,提升用户拍照体验。然而,在变革背后,器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成像质量也越来越趋近瓶颈。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美股|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多数下跌,拼多多、京东等跌超2%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渠道|发力折叠屏 进军全渠道 京东与三星强化2022年战略合作
- 京东|京东:与三星签署2022年战略合作协议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跌超1%,京东、B站跌超3%
- 银行信用卡|京东白条升级为“白条卡”只是“业务落地”?背后的业务逻辑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