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从京东“手机未来终极10问”看手机应用发展:以人为本,最优妥协( 三 )


现在大部分厂商的方案中,为了提升终端拍摄到照片的质量,通常终端在摄像头获取到拍摄画面后,会通过图像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ing,ISP)生成图像数据,并通过预设的算法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优化,以提升图像效果。但是,终端利用固定的算法对图片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都是同一风格,并且由于终端能力的限制,处理后的图像质量并不高。而且不同的景物,呈现风格是不一样的。例如,北京故宫等名胜古迹呈现的是古风古韵的风格,上海外滩等都市景点呈现的是大都市风格。同一景物不同环境下,呈现的风格也不一样,例如夏天和冬天的故宫。对于摄影师来说,每一种风格都有不同的清晰度、色彩丰富度、对比度、白平衡、细节、纹理等等图像参数,现有方案中终端提升拍摄图片的质量的手段有限。
天线|从京东“手机未来终极10问”看手机应用发展:以人为本,最优妥协
文章插图
云端优化相机功能流程图
3. “妥协的极致”
首先,每一个厂商的每一款产品都不是完美的,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各自技术能力范围内的最优方案;其次,当前智能手机内部空间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各项功能共享各种资源,因此互为制肘,要想取得均衡发展各个模块必须互相妥协,ID设计、轻薄、相机多摄、天线性能、电池的持久力、发热等等,无一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给电池足够的空间,能有更持久的续航时间;同样的空间如果给天线,就会获得更好的通信性能;或者用到更多的相机模组,得到更好的成像质量……这就涉及到了内部器件的堆叠和布局,设计不好又会使得发热剧增,发热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可能给芯片和主板带来严重伤害,比如造成虚焊而直接导致某些功能丧失。
有一句老话叫做“隔行如隔山”。在现代社会,随着各行各行走向专业化、细分化,中间隔着的已经不止一座山,而是一整座青藏高原。用“黑科技”或“卖点”吸引普通消费者的注意力,本来就是一种奢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不如多做些像“手机未来终极10问”之类的科普和教育,让消费者真正了解手机产品以及手机行业,这也许会是长久之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