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为何被康熙区别对待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平台,在澎湖海域一举歼灭明郑水师主力,收复澎湖、台湾 。满清自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历经四十年终于统一了全国 。
在这场平台战役中,居功至伟的有两个人,那就是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 。然而这两位收复台湾的功臣,在晚年却被康熙皇帝区别对待,一个死前惨遭弹劾,死后未能得到清廷优抚;一个死后赐谥“襄庄”,追赠太子少傅衔 。
为什么立下这么大功劳的两个人,晚年所享受到的待遇却差别这么大呢?其实这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娴熟的权利驾驭术 。
姚启圣|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为何被康熙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1683年6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取澎湖,随后姚启圣亲自坐镇澎湖总理兵饷、粮草 。8月,施琅率军进至台湾,郑克塽带领部下出降,姚启圣率兵还师,驻守福州 。
1683年,姚启圣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 。1684年,御史举报姚启圣在督造船舶、军械中有贪墨的行为,上报朝廷追缴,康熙皇帝念及其复台的功劳,免予追缴,但死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恩抚 。
姚启圣|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为何被康熙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被区别对待的两人
首先,从平定台湾后,两人的待遇来看 。施琅得授将军,并且封靖海侯,世袭侯爵 。而姚启圣只得了一个世袭骑都尉,从五品的待遇 。
其次,在平台过程中,施琅和姚启圣曾因为风向问题,就大军是否出海产生过矛盾,康熙皇帝最后全力支持了施琅的意见,将台湾的“专征权”交给施琅,由姚启圣留在福建专门负责后勤补给和接应 。
最后,施琅攻占台湾后,将夺占的田产都归入自己名下,所占田产占到了南台湾开垦土地的一半,当地称为“施侯租田园” 。田园收的租子被称为“施侯大租”,并由在台衙门代收,且转运至背景交给施琅,一直延续到日据时代 。姚启圣在平台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贪墨船舶、军械制造的费用,而且还有克扣士兵军饷的行为,不仅没能升官晋爵,还差点被追缴贪墨的款项 。
姚启圣|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为何被康熙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姚启圣经营福建多年,比任何人都要了解海峡对岸台湾的情况,而且施琅还是他向康熙举荐的,为什么康熙要打压他?
这其实是康熙吸取清朝初期三藩的教训,害怕姚启圣成为下一个吴三桂割据一方 。姚启圣早年因私自开放海禁被罢官,而在平定靖南王的过程中,却有财力自备军需、招募军勇,在主政福建期间又在不断征兵买马 。攻取台湾前,姚启圣还接连上疏,阐述自己治理台湾的高见,这让康熙越来越反感他 。
而作为“一介武夫”的施琅正好是制衡姚启圣的最佳人选,因此,康熙将攻取台湾的功劳全算在施琅头上,台湾也交给施琅治理 。施琅到台湾以后,虽然侵占田地,当地经济也不见起色,但是在他当政期间台湾一直都没有发生过动乱 。
【姚启圣|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为何被康熙区别对待】所以,收复台湾本应该是姚启圣的高光时刻,但是因为他独断的个性和膨胀的兵权,使得康熙越来越不放心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