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店|京东变身基建狂魔


专卖店|京东变身基建狂魔
文章插图
出品 | 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IC Photo
过去12个月里,京东的仓库数增加了450个,这相当于2007年~2017年十年间增量总和。

8月23日晚,京东集团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在本次财报中,京东物流和京东零售、新业务并表呈现。

一组惊人的数字,让人意识到相比于“互联网公司”,今天京东“实体味”更重:1200个仓库、7800个配送站、数万个线下家电专卖店、20多万配送小哥、覆盖55万个行政村、拥有1000条航空货运线路……

变沉不仅体现在实体化上。京东财报显示,过去12个月中,超过70%活跃用户购买的商品,被送到三至六线下沉市场。而在今年5月的一次公开会议上,京东高管曾透露在2021年第一季度,京东下沉市场新用户占比首次达到81%。

但变沉并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情。

二季度,京东经营利润仅为3亿元,同比下降94%,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京东的收入高达2538亿元。成本上升是因素之一,二季度京东的营业成本高达1724亿元,同比增长28.8%。

但在成本高企背后,持续投入才是拖累京东利润水平的核心因素。二季度,京东物流亏损额高达15亿元,而仓库租金成本同比增长60.4%至45亿元。同样水涨船高的,还有人力成本,围绕物流体系的员工薪酬福利开支同比增长48.6%至172亿元.

“投入换增长。”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京东正处于一轮新的投入周期中,京东把大量资源投入到仓储等基础设施和三到六线下沉增量市场中。“这都是回报周期较漫长的领域,但眼下京东必须先‘沉’下去。”

自2019年开始,三到六线下沉市场就已经是京东最重要的新用户来源了。

截至今年6月底,京东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32亿。而来自京东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中至少有3亿用户来自下沉市场。

在发力下沉市场的2019年,京东已经尝到甜头。这一年京东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8.4%,这是此前数年京东未有过的高增速。

如果说发力下沉市场,是京东主动寻找“增量用户”。那么拓展线下,则是每个“电商平台”乃至“新流量场”增拓消费场景的必答题:社区团购、生鲜电商、新型零售超市、本地服务……以社区团购为例,京东旗下的京喜拼拼和美团优选、盒马集市共同逐鹿。

而无论是发力下沉市场,还是布局新兴线下场景,都意味着“前端触达点”和仓储供应链的匹配升级。于是我们看到京东开始发力线下7FRESH、京东大药房、家电专卖店、京喜门店,以及开始进一步扩展仓储及物流网络。

变沉的“吞金兽”

京东物流是眼下京东的头号“吞金兽”。
【 专卖店|京东变身基建狂魔】
财报和公开信息显示,这只“吞金兽”已经存在14年了。在2007年,京东开始建立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当2007年京东拿到1000万美元融资后,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投入到了物流建设之中。

在此之后,物流一直是京东生态内的“吞金”大户。但我们需要看到,京东在物流上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仓储布局的周期性):在一段时间内,京东会集中发力基础建设,然后通过之后一段时间“消化”并匹配相应的软能力。

2017年1月,京东物流进入一个高投入周期。在之后21个月内,京东自建仓库数量从287个暴增至550个。此后京东物流的投入速度明显放缓,进入了“消化周期”。从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京东开始集中致力于软能力建设,所以我们看到仓库数增速放缓,但相应的利用率、库存周转效率等关键数据开始明显提升。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实际上是京东物流的新“投入周期”。相比于2017年出现的投入周期,这一轮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