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店|京东变身基建狂魔( 二 )



京东物流扩大投入,对京东整体利润水平的影响是直接的。

隐藏在这个现象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京东物流的模式特点——基于仓库为根,逐渐生长出的物流体系。这和顺丰等公司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在物流研究领域,有人曾把京东模式成为“仓库模式”而把顺丰等公司的模式称为“公路模式”。一个明显的差异细节是,京东的重要资产是自建仓库,而部分物流公司的重要资产是货车。

这像是一种路径依赖。历年财报显示,京东的仓库租金一直是重要成本项。2018年至2020年,京东的仓库租金成本一直高于44亿。

除了仓库租金,更大的成本是围绕物流而存在的人。实际上京东物流的四大成本项目中,员工福利开支一直是最大成本项(租金只是第三大成本项)一个直观的对比是,早在2019年,京东物流的员工成本已经超过197亿元,这已经超过2018年以来京东物流的仓库租金成本总和。

隐藏在高成本背后的是相对漫长的“回报周期”。高度依赖自建仓库和在职配送小哥的京东物流,是典型的“规模效应”型业务。从毛利率可以看出这一点,在2018年京东物流的毛利率仅为2.9%,但是在2020年毛利率已经升至10.9%。

本次财报显示出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第二季度京东物流外部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0%。自2017年京东物流对外开放业务后,外部订单量就被视为一个关键指标。其实这也是京东物流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趋势:2018年至2020年,外部客户收入占比已经从29.9%上升为46.6%。2021年第二季度作为疫情后电商消费的关键旺季,给京东物流带来了可观的外部订单量。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构成。在今年京东物流上市时,其定位为“一体化供应链”,在招股说明书中,这个概念被提及49次。来自当时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显示,京东物流的企业客户量已经超过19万,而仓储、配送并非业务的全貌。京东物流正在试图让服务前置:基于数据和信息资源,京东物流开始提供预判性分析和咨询服务。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此前京东物流与斯凯奇的合作,据斯凯奇方透露,自2019年开始,京东帮助斯凯奇重新规划了仓储网络,此后斯凯奇的平均履约成本(加权平均)降低11%。

但本次财报中,依然有需要“谨慎乐观”的信息:比如物流毛利率的下降。同一天发布的京东物流财报显示,毛利同比下降56.4%。这其实也是每一次京东基础设施扩张后伴随而来的“利用效率问题”,这意味着京东需要通过新一轮消化周期来提高效率。

京东也需要老铁?

如果说物流是京东“实体化变沉”的关键,那么京喜等新业务则是京东在下沉市场拓展的焦点。

新业务,包含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及技术创新。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京喜,京喜不仅是京东发力下沉市场的关键“棋”,也是京东布局社区团购等业务的桥头堡。2020年12月,京东完成了一次关于京喜的升级,将四大业务合并于其中:社交电商、社区团购、下沉市场门店服务(京喜通)、京喜达快递。

主打社区团购业务的京喜拼拼,是京喜生态中的关键。今年5月京喜便利店落户济南,这其实是京东发力新兴市场和新兴消费场景的缩影:京喜便利店线上接入京喜拼拼小程序、京东APP、京东到家,并共享京东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今年6月,京喜事业群换帅,陈岩磊成为京喜事业群新业务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陈岩磊的另一个身份是京东物流-京喜达快递事业部负责人。

从陈岩磊在京东内部的成长史,不难窥探出京喜的某种“基因特质”:陈岩磊是从物流仓储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京东高管,曾担任京东物流华南区负责人。而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进军社区团购略晚的京东,目前的核心战略也是希望凭借物流和供应链优势在社区团购等市场探索出不同于流量模式的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