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性|客户心智的底层逻辑

抢占客户心智几乎是所有消费品牌的终极梦想。
抢占客户心智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心智预售。
什么叫心智预售?就是当客户有某些特定消费需求时,从客户心智中,在第一时间里,就能联想到我们的品牌。
那究竟什么是客户心智?
我们给出一个底层逻辑:
客户心智始于需求定位,成于长期记忆,终于心理账户。
一、客户心智始于需求定位
做一款产品之前,首先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产品逻辑。
PMF是互联网术语,Product Market Fit的缩写,指的是产品市场匹配。我们借用PMF这个术语,但是把它的内涵改成:商业概念产品。
针对PMF设计,我们通常会问三个问题:
谁是第一目标客户群?
什么是第一客户决策点?
卖点与买点有没有化学反应?
我们来看一下电动牙刷的案例。
PMF1:有牙病的人。
第一目标客户群是谁?有牙病的人。
客户为什么购买?因为有医生推荐。
如果主治医师告诉他,你的牙齿现在有问题,必须每半年洗一次牙,吃完饭之后使用牙线,及时漱口。你的刷牙效果不好,试试用电动牙刷。他就会有一定的概率改变手动刷牙的习惯,去用电动牙刷。
这里的医生是KOL,医生推荐是因果性卖货。
PMF2:美业爱好者。
爱美的年轻人往往具有好奇心,愿意尝试新生事物,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情调更精致。买美妆产品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电动牙刷的客户。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美妆与电动牙刷之间不是因果性关系,是相关性关系。相关性也是可以卖货的,不一定要因果性才可以卖货。
客户决策点是什么?颜值高的小家电小家居小装饰,都是精致生活的闪光点缀。
PMF3: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
小孩子是不是也要得牙病,家长才会买电动牙刷?不一定。
假设某幼儿园1个班上有20个孩子。幼儿园组织去看牙医,其中有3个孩子要做窝沟封闭。因为幼儿园特别小,妈妈们之间的互动能力又特别强,剩余17个妈妈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消息。
这时候妈妈们就产生一种焦虑,自家孩子也喜欢吃糖,照这样下去,孩子如果不好好刷牙,迟早也会出问题。
小孩是使用者,决策者是妈妈,客户决策点是什么?
显然这是一款带有浓厚焦虑情绪的产品。
假设就上面3款PMF(其实远远不止的,这里仅仅是一个演示),下一步,我们从4个维度来分析,如何做需求定位?
第一个维度:需求,是需,还是求?
需求怎么定位?
需求 = 需(需要) + 求(想要)
因果性|客户心智的底层逻辑
文章插图
需求其实是两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需,一个是求。
需是需要,缺少之后就会有落差。客户需要的东西我能卖得快,但是可能卖不贵。
求是想要,没有无所谓,有是一种精神奖励。能卖得贵,但是不能卖得快。
对于电动牙刷,是需,还是求呢?
PMF1:有牙病的人是需还是求?是需。
PMF2:美业爱好者是需还是求?是求。
PMF3: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是需还是求?是需。
由于决策触发机制不同,第一个是因果性的需,第二个是相关性的求,第三个是情绪性的需。
第二个维度:小众还是大众?
PMF1:有牙病的人是小众需。
PMF2:美业爱好者是大众求。
PMF3: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是大众需。
创业公司在这三个里面选择哪个更好?当然大众需最好。大众需订单密度大,客户传播能力强,营销成本低。
那大众求,就不好么?不是的。大众求,需要天猫、京东线上流量红利的大势来支持。恰恰这一批电动牙刷新锐品牌,大多是走的这个流量路线+颜值营销成长起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