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性|客户心智的底层逻辑( 二 )


第三个维度: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
如果把时光推到2018年及之前,以上三个都是增长市场。但是放到2021年,这三个都快变成存量市场了。
增量还是存量,取决于时间点。
增量和存量竞争激烈程度,哪一个营销成本高?
增量往往是小众认知,缺点是需要市场教育。
存量往往是大众认知,缺点是产品同质化。
所以,哪个营销成本高,高度依赖于单个企业的基因和核心能力。
第四个维度:是品类需求,还是品牌需求?
PMF1:有牙病的人是品牌需。如果从牙科诊所这个渠道去推广,很可能是牙病专业的依附型产品。品牌力来自于牙科的专业能力和KOL的影响力。
PMF2:美业爱好者是品牌求。如果品牌没有时尚感,没有精致生活感,光产品本身颜值好也不行,对客户没有灵魂吸引力。
PMF3: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是品类需。
如果把时光推到2018年,那个时候大家打的全是流量+颜值,PMF3是一个市场空白点,一个大家都错失时机的品类需。
品类需求跟品牌需求之间是什么关系?
品类需的营销成本,比品牌需要低;品类求的营销成本,比品牌求要高。
讲到这里,估计大家就明白了。
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就是,所谓战略定位,所谓产品逻辑,所谓客户心智,它的起点都是需求定位。
二、客户心智成于长期记忆
电动牙刷的店铺流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来简单地列举一下,比如:
第一,直接搜索品牌名,这叫心智预售。
第二,搜索因果性关键词,比如:牙刷。
第三,搜索相关性关键词,比如:美容。
第四,看强关系的短视频,这叫粉丝经济。
第五,阅读兴趣性的文章,这叫内容营销。
第六,线下门店导购推荐,这叫流量拦截。
第七,微信群里三人拼团,这叫价格动销。
显然,这里有一个规律,就是从1到7,客户购物的概率,或者叫必然性在逐渐下降,偶然性在逐渐增加。
这里在门店流量端,呈现出某些统计规律;同理,在客户行为端,也呈现出某些统计规律。这种客户行为端的统计规律,我们把它叫做路径依赖。
更进一步,我们会得出结论:
门店流量结构,来自于客户路径依赖;
客户路径依赖,来自于客户长期记忆。
这样,我们又会产生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广告?广告,是把瞬间注意力,转化成长期记忆的工具之一。
注意,这里只是之一,而不是唯一。为什么?因为传统产业擅长广告,而互联网擅长行为诱导,也就是说转化成长期记忆的工具是很多的。
那长期记忆又分为几种?分为五种:深层次、浅层次、表层次、显层次、重层次。
前三者,都是潜意识。后二者,是意识。
情感,是深层次记忆;
情绪,是浅层次记忆;
体感,是表层次记忆;
逻辑,是显层次记忆;
内容,是重层次记忆。
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决策。
对于商家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客户决策。
电动牙刷的三个PMF的长期记忆点在哪呢?
PMF1的记忆点是KOL驱动,是情绪(事态严重性)+逻辑(牙病因果性)+内容(牙病后果)。
PMF2的记忆点是颜值驱动,是体感(颜值)+情绪(放飞自我)+逻辑(每天的点点滴滴事件触发)。
PMF3的记忆点是大众焦虑,是情绪(习惯性焦虑+社交性焦虑)+逻辑(因果性)+事件触发(生活圈的其他小朋友已经出现问题了)。
三、客户心智终于心理账户
在网上看过一个小视频,女儿打电话跟爸爸说,晚上我回家吃饭。她爸爸没当一回事,下个水饺呗。女儿就说,女婿也回来吃,老岳父一听,那得加个菜,拍个黄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