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如何运用头脑风暴完成用户画像( 三 )


【 点子|如何运用头脑风暴完成用户画像】c.典型用户脑暴
最后一个环节,对7类角色组的典型用户进行了脑暴。原计划30-40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自由撰写7类角色。结果到了1个小时大家还没完全写好,还发生了会议室超时被赶出来的窘况。最终大家还是各自完成了典型用户的撰写,并且根据同产品触点的先后顺序,挨个分享自己的典型用户画像。
分享中,要注意讨论描述的用户画像是否真实、是否是主要用户,同时对相似的用户画像进行合并。最终大家共总结出了7大类,33种典型用户画像。结束了本次头脑风暴。
5. 会后总结头脑风暴虽然结束,但是总结是更加重要的环节。可惜的是忘记对头脑风暴的过程录像,不方便总结时候回溯。所以只好趁着记忆犹在,把用户画像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细化。
其实对用户画像的进一步描述,最好放在头脑风暴的最后一个环节,群策群力去完善用户画像,尽量还原真实的用户。因为时间限制,且很多同事已经写的很详细了,所以就会后统一梳理了。
最后总结本次头脑风暴的得失:
可取之处:

  • 邀请的人员合理,头脑风暴的气氛良好,收获颇丰。
  • 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案例和会议流程,保证了头脑风暴能顺利进行。
  • 议题明确,讨论聚焦,拉齐了团队的想法。
  • 及时总结,尊重每个参与者的付出,让大家体会到头脑风暴的价值。
需要改进:
  • 时间把握不到位,在热场时话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对描述典型用户画像的难度估计不足,远超预计时长。
  • 对典型用户脑暴的任务没有拆解,对用户组逐个脑暴,可能更聚焦,效果更好。
  • 没有交代清楚对典型用户脑暴的标准,应该提醒大家尽量追求覆盖面,不要过多细节。细节可以放在最后一起补充。
  • 忘记录像,失去了一次有意义的记录。
本文由@一直产品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