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该如何解读用户行为分析呢?
编辑导语:用户行为并非不可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引导用户行为的发生,预测其可能的行为轨迹,进而推动用户行为路径转化。那么,在对用户行为设计有所洞察后,要如何衡量用户行为设计的好坏?本篇文章里,作者对用户行为分析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我懂了那么多逻辑和套路,依然还没有走上人生巅峰。”
当年谷歌想鼓励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更多的词语时,他们重新加长了搜索输入框的尺寸,于是用户不知不觉中输入了更多的词语,这使得谷歌提供的搜索结果更精准。
由此可见,用户的行为是可以“被设计”的,那么用户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该如何设计才能让更多用户按照我们希望的路径尽快完成关键行为转化呢?如何衡量行为设计的好坏呢?
一、用户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场景一:
在下载了某个APP后,想要注册登录使用更多的功能,便采取第三方的微信登录,点击之后跳转到了微信,点获取权限,页面跳回了该APP。按理说应该就登录成功了,但是页面还是停留在登录页面,也没有什么错误提示,重试了几次,也不行,果断卸载。
场景二:
使用某APP购买商品,点击购买按钮,弹出加载的页面,一直在那儿转啊转,猜大概是网络不好,想要退回到上一页,But,整个页面除了一个加载临时框,其他一片空白,不能进行任何操作,狠狠点了几下屏幕也没有反应。无奈只能从后台直接关闭,嗯,果断卸载。
场景一和二,用户完成某个任务时都遇到了麻烦,那么为什么一些事情做起来会让人感到困惑?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所经历的步骤和机制。这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才能让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路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该如何解读用户行为分析呢?】在《设计心理学》中,唐纳德·诺曼把用户做某件事的过程分为了七个阶段,如下图。
文章插图
图1:采取行为的七个阶段
确定任务当你打开某个APP时,是抱着某个目的去的,可能是购物、听歌、看视频、看新闻、查看好友动态等等。所以首先要明白此次活动的目的,也就是确定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接下来才会产生行为。
确定意图为了完成任务,要采取行动,但是完成任务不止一个方案。拿教育培训产品来说,可以直接搜索,也可以在分类入口找,还能在自己关注的明星讲师中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确定一个方案,是采取行动的第二个阶段:确定意图。
确定行为顺序确定了采取哪种意图,便要开始行动。还拿教育培训产品举例,A用户选择了从自己关注的明星讲师中选课。那么A用户的行为轨迹便是:进入我的页面——打开我的关注——进入关注首页——开始挑选——加入我的课程或直接付款——购买——完成。这是第三个阶段:确定行为顺序。
行为的执行第四个阶段很简单,确定了顺序去执行就好,即行为的执行。
加以评估每次行为是不是达到了用户的预期,用户会在心理对行为进行评估,达到了预期便会愉悦,反之则困惑。用户不仅评估每个行为,而且还会对整体情况和结果进行评估(是否完成任务、体验好不好)。
既然知道了采取行动时的步骤和原理,在产品设计中有什么用处呢?
- 在设计用户行为时,可以从七个阶段去考虑,避免出现让用户感到困惑的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程序|安徽博物院支付宝小程序上线 数字化成文物保护传承新路径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网吧|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