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该如何解读用户行为分析呢?( 二 )

  • 当发现用户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发生问题,可以将该过程分解,从而找出是哪个阶段出了问题并解决问题。
  • 二、洞察用户需求,设计用户行为再让我们回归运营思维,这里涉及到背后的一个逻辑:卖货是结果,比如对于数据分析课程类产品的运营来说,首先要帮助用户尽快建立对产品/课程/服务的信任。
    用户关注—用户信任—购买课程—推荐/复购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个粟子。
    假如一个用户想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暂时没有一套清晰的学习进阶策略,那TA选课购课的路径可能是这样子的:
    打开APP—在搜索框输入搜索关键字:数据分析 (可优化环节1)—在系统推荐的课程列表找自己觉得合适的(可优化环节2)—进入课程详情页/明星讲师主页(可优化环节3)—根据内容判断是否合适(可优化环节4)—下单、加购、收藏或离开(结果)。
    根据用户的行为路径,运营可优化的关键点有(如下图):
    路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该如何解读用户行为分析呢?
    文章插图
    图2:行为路径优化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需求洞察会决定我们的运营方向和具体的执行工作。所以正确、有效的需求洞察会让运营工作事半功倍。
    三、行为设计的量化和衡量业务环境的变化带来对运营人素质要求的变化。
    曾经,运营,尤其是用户运营主要是靠人脉和资源,活动运营靠创意,主要是靠软实力,即不太好量化和衡量的东西。
    现在,运营人员需要有更强的逻辑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这些是硬实力,可以被考核评估出来,也是可以不断复制应用的。
    当我们根据设计心理学,为用户打造更可靠的信任感,帮用户快速感知产品的核心价值,规划出用户在产品中高效的转化路径;通过不同的运营手段让更多的用户尽快完成关键行为,提升转化过程中每一步的产品体验,减少每一环节的用户流失。
    而这一系列运营活动需要我们更科学细致地提高转化率,对产品中关键路径的转化设置漏斗模型,以确定整个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步骤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等。
    通过这样,了解用户来到网站的真正目的,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访问路径或操作流程,如此实现精细化运营。
    四、The End别再抱怨“我懂这么多道理,也没过好这一生;我懂了那么多逻辑和套路,依然还没有走上人生巅峰。”
    其实,每多懂一点,就可能对工作有多一些的帮助。运营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以直接套用,所以在运营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实战、快速迭代,实验效果,持续优化、总结复盘和形成自己运营方法论。
    本文由 @诸葛i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