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团不再超级


当美团不再超级
文章插图
“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尤其像小米这种,上亿营业额,上万名员工规模的企业。”
2017年,成功打了一场翻身仗后,雷军在一场会议上做了经验总结。
8月30日,美团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美团跟雷军作出了同样的判断选择。
所谓“守正”,其实就是聚焦主航道,回归基本功,梳理生态链,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布局。
具体来看,美团的实际举措有:加强骑手关怀、赋能线下业务、提高中小商家效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生态链投资、帮助农村建设、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等。
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美团外界都有“超级App”的解读。
但从此次财报透露出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超级”从来都不是美团想要的东西。
早在四年前的一场专访中,创始人王兴就曾明确提出:“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在后续的解读中,该言论被断章取义为“无边界”的野心式扩张,进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核心”才是其想要强调的重点。
眼下,随着美团战略向着行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侧重,一个致力于行业效率、生态维护的美好生活小帮手角色,逐渐清晰了起来。
在美团成长的最初十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最为烈火烹油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最为残酷的商业搏杀。
但当发展归于常态化后,所有人都终将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
01 核心从未变过 一直以来,美团的经营范畴都紧紧围绕着一个内核——“以位置(Location)为中心的生活服务”。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互联网有AB两面,其中B面的竞争激烈程度要远大于A。
在他看来,整个互联网可以分成两大类,A类的服务兑现在线上,信息即服务本身,代表企业有腾讯,百度,快手,知乎等。
B类的服务兑现在线下,线上更多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而服务的交付则仍需要在线下完成。代表企业有阿里巴巴,小米,拼多多,滴滴,饿了么等。
显然美团属于B类企业。但这其中又分为B1和B2。
其中B1是以SKU(库存量单位)为中心的供给,而B2则是以Location(位置)为中心的服务。
B1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品类,供应链以及定价的理解,B2的能力则更多体现在地推,城市攻坚,商家关系等更为“粗重”领域,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线下团队。
是否有大规模的线下团队是B1和B2的重大差别。
当美团不再超级
文章插图
以上演讲发出时间为2017年,如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在该理论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已十分清晰。
在难度上,从A到B1到B2,企业形态越来越“重”,对主体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对应的,在既定的商业前景上,从B2到B1到A,它们所对应的雪坡也是越来越长,越来越厚。
对A类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线上产品力,是场景黏性,是社区氛围,软性文化的吸引力。
但对B1和B2类产品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A类产品的竞争力和核心优势,也将成为它们可以提升的领域。
但反过来,B类产品的所需要的供应链能力,则是A类产品不必,也无法涉足的领域。
回顾近几年的互联网格局,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向着B2领域逐渐进化。
比如阿里巴巴对本地生活服务的逐渐加码,快手、B站对电商领域的探索,字节跳动对电商乃至本地生活服务的进军等,都说明了这一趋势。
在这样的大潮中,出生于B2领域的美团,其核心从未变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