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元宇宙的"吸金"时刻:大厂狂买、VC重金入场,恐惧又贪婪( 二 )


典型的案例是,在VRchat中,很多用户穿着动作捕捉设备,操控自己的虚拟形象,在线上斗嘴。用户们常见的动作就是拥抱自己的伙伴,相互之间也许从未见过面,可能永远也不会见面。
尽管对于元宇宙的定义还五花八门,但目前业内已经形成部分共识,比如,元宇宙需要具备开源性,并且去中心化。
惟一资本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已经投了两家“元宇宙”范畴的公司,包括大空间移动VR平台、VR内容公司。该投资机构执行董事沈海丰同样认为,元宇宙应该具备开源属性,甚至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
“本质上来说,要实现用户体验,还是靠创意和内容驱动。不管是独立的工作室,还是创作人,内容创作永远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这种开源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一定是能更好的创造和积累创意,以及实现内容交互的方式。”
用户去创建场景,创造内容,这样才能有无限精彩的可能。Roblox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它鼓励用户去产出内容。
沈海丰表示:“很多成年人体验过Roblox的产品后觉得很糟糕,但其实它的目标客户是青少年用户。为什么这部分用户会使用令成年人差异的产品?从需求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工作室,或者一个开发者能满足这些年轻用户需求的。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源+去中心化产品”的成功。
它有很多不受限制的创意和玩法,或者叫实验,甚至很多无厘头的内容。这也是惟一资本投资VR很重要的原因:元宇宙更考验想象力。
不管元宇宙的定义如何,鉴于元宇宙包罗万象的特征,任何主体都是元宇宙中的缔造者,构成某个部分,但谁也不可能是上帝。
狂热的元宇宙投资潮,信则投元宇宙概念大火的背后,伴随着资本领域的狂热与焦虑。
事实上,从去年还没有元宇宙概念的时候,美元基金就开始看这个领域的标的了。比如,虚拟人、动作捕捉、游戏引擎、虚拟社交。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出现一个核心词来概括这个领域。
但各家投资机构的方向和目标都差不多,比如AI游戏,云游戏,虚拟社交等,很多投资逻辑放到今天都是行得通的。“这也是元宇宙从看起来没有多少人讨论到瞬间达成共识的原因。”一家知名美元基金前投资人表示。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在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前,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它只是一个诗和远方,没有像现在这么笃定。
“去年上半年,我们当时看了很多天使阶段的公司,但都没有投。这些公司跟元宇宙都有关系,但扒掉元宇宙的光环,他们的底子就是一家艺人经纪公司,或者是动画公司,没有描述的那么好,或者价格已经有点贵了,所以就没投。”
对于那些做早期投资的机构来说,元宇宙确实是个比较纠结的领域。整个领域貌似在沿着一定的路径往前走,但一直没有爆发。
上述投资人表示:“可能时间点还没到,大家都在熬着等。这就是早期投资的魅力。目标,路径都很清晰,但什么时候入局,选择什么标的,这是难点。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建设,要说服自己,不然,真下不去手。要让自己相信在可见的周期内能见到成效。比如,有的公司连产品都没有上线,估值已经几亿美金了。”
目前看,投资元宇宙的机构大多是之前投互联网公司的一波美元基金。为什么他们对元宇宙感兴趣?
传统互联网世界是中心化的,巨头手中掌握核心资产——数据。但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数据是不属于任何公司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代码,只是你不知道数据背后的人是谁。全世界各地不同的开发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发不同协议,组合不同协议,做出新产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