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快被遗忘的 Clubhouse 的一生( 二 )


这样的事并不罕见。一旦平台达到一定的成熟度,这种“共生生态”就会出现,一些用户会自发构建出可以改善用户体验的绝妙功能。比如 Imgur 最初就是在 Reddit 上共享照片的一种变通方法;还有人曾热衷在 Twitter 上创建大量新的主题标签,Twitter 随后也选择大力支持。
在 Clubhouse 上发生的事没有什么不同。人们一直试图突破产品本身的限制,创造一些新的玩法。比如:无法共享图像,有人就更改自己的头像来显示他想表达的视觉效果。再比如,房间里无法共享链接,有人把链接直接放进自己的个人介绍。
此后更是出现了一批解决小问题的专业工具。比如 Ask Clubhouse,用于管理 Clubhouse 上的观众问答。主讲人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板”,将其链接到 Clubhouse 的某个房间,邀请听众输入问题或评论,而主讲人也可以实时查看。
再比如 Clubhouse Recorder,一个基于 Telegram 的机器人,可让人们录制房间的音频。ClubLink,一个用来缩短房间链接的工具,使其更容易分享到社交媒体。
更神奇的是 YoYo Club。它的逻辑是:如果用户依靠关注感兴趣的人进到某个房间,他每小时可能会收到 60 条通知。这太打扰用户了。而且很多人可能希望提前几小时获知这个消息,便于安排时间。基于这些需求,YoYo Club 在几周内开发出了原型,用于主持人统一排出预订房间、活动和主讲人。
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叫 Direcon,所谓的“Tweetdeck for Clubhouse”。它可以测量房间中听众的总数,平均收听时间,举手发言的数量以及由此算出房间的平均“粘性”。由于这一系列完善服务,已经有数千名主讲人使用这个工具,而他们也顺利通过向高级用户收取每月 50 美元的订阅费来实现商业化。
d快被遗忘的 Clubhouse 的一生
文章插图
炒作的双刃剑效应可惜,看似欣欣向荣的 Clubhouse 生态并没有持续太久。事后来看,Clubhouse 成功借助炒作大火了一把,但可能也正是这次炒作最终害了它。
Benchmark 投资人 Sarah Tavel 有这样一个观点:对于 2C 创业公司而言,炒作是种催化剂,借由它,不会自然发生的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大量涌现。
但是在一个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过早炒作可能会毁掉它,因为一旦取消炒作,你很难知道消费者会如何自然参与进来。也就是说,你可能在试图优化一个很大的错误。
炒作带来的第二个风险,是产品在巨大流量压力下宕机。虽然新用户被吸引来了,但糟糕的初次产品体验会导致他们迅速逃离。
对于 Clubhouse 而言,炒作的最致命风险可能在于,它过早吸引来了大量强有力的竞争。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金矿,最好先在它周围挖一条护城河,然后再告诉大家它在哪里。
炒作具体是如何催化 Clubhouse 的竞争的?Facebook、Spotify 和 Twitter 等一众科技巨头,资本充足、人才完备、用户群庞大,以及最重要的,它们对新机会极其敏感。一旦觉察到威胁,必然会采取行动。
Snapchat 的经历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教训。Snap 于 2013 年 10 月推出 Stories,而它的竞争对手花了不短的时间犹豫和摇摆,讨论该怎么应对。
结果是,Instagram 在 34 个月后于 2016 年 8 月推出 Stories,Facebook 在 41 个月后于 2017 年 3 月推出该功能。Twitter 和 LinkedIn 则是在 2020 年推出“Stories”。
虽然最终大家都抄了,但至少在时间上给了 Snapchat 喘息之机,使后者有机会完善自己的社交网络并丰富更多的功能。
d快被遗忘的 Clubhouse 的一生
文章插图
但 Clubhouse 没那么幸运。Discord 于 2021 年 3 月推出 Stage Channels,比 Clubhouse 仅仅晚了一年。随后,Facebook、Slack、Spotify 和 Twitter 相继在 2021 年 5 月至 6 月推出了各自的“改良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