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数字人的未来,不止于虚拟偶像


英伟达|数字人的未来,不止于虚拟偶像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 yulezibenlun),作者夏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本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此次的服贸会上,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数字人主播尤为惹人关注。
据介绍,这些虚拟数字人主播采用了TTS数字语音合成、计算机图像处理、NLP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各个短视频平台的电商直播间,可以7×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直播。数字人主播不仅可以实时与观众进行互动,还能表演各类才艺,从而引导观众停留更长时间。
除了数字人主播之外,本届服贸会上还展示了诸多数字人技术的实际应用。凌云光对外展示了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这一系统将在北京东奥会期间正式投入应用进行赛事报道,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无独有偶,近期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腾讯互娱NExT Studios工作室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新华社数字采访人员小诤也发布了更多信息。
英伟达|数字人的未来,不止于虚拟偶像
文章插图
今年6月份,新华社已经陆续发布了多条有关中国空间站的介绍视频,向大家介绍空间站情况的就是这位数字采访人员小诤。三位航天员返回地球之前,小诤还会持续地输出航天科普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数字人”这个概念就已经诞生。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游戏行业中涌现的一些新技术让数字人的制作过程得到了有效地简化,使得数字人成功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现在数字人不仅达到了照片写实级逼真程度,还具备了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一些厂商使用数字人技术应用到大众娱乐中,虚拟偶像就是数字人技术蓬勃发展下的新风口。
然而,数字人可以发挥的效用远非娱乐产业那么简单。虚拟互动技术的扩展,让数字人已经可以发挥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作用,尤其是医学、矿学和航天学等精细或危险领域。未来,数字人技术势必会进一步发挥其社会价值,造福全人类。
数字人技术发展史:立体化、仿真化、智能化是未来要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明确他的定义。笼统地说,通过3D图像软件或其它模拟仿真工具制作,以数据形式存在的人与类人角色,都可以算作数字人。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数字人依赖显示设备存在。人类的外观、行为和思想是判断数字人的三个重要特征。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可视人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体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电脑中合成三维的人体结构。这一计划也被看作是数字人的雏形。自此之后,数字人技术开始了漫长的发展之路,一直延续至今。
CG和动作捕捉技术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只能用手绘来实现数字人的构想。1984年,英国人George Stone创造出了一个叫做Max Headroom的虚拟人物,这个虚拟形象参演了一部电影,并且还拍摄了很多支广告。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限制,Max Headroom的人物形象就是手绘完成的。
英伟达|数字人的未来,不止于虚拟偶像
文章插图
到了本世纪初,3D技术在影视行业的普及让数字人这一话题再次活跃起来。《指环王》中咕噜和后来《猩球崛起》里凯撒的形象,代表了CG技术与动作捕捉结合所激发出的潜能。2007年,日本制作出世界上第一个被认可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意味着数字人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直接看到它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