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互动视频对PUGC中视频产品具备的典型价值(二)
编辑导读:业余时间你会做些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刷视频。的确,视频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视频在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夹击下也在快速成长,上篇文章分析了PUGC及中视频的特性,和互动视频的三大要素,本文围绕“互动可以提高人对视频信息的吸收效果”进行分析。
文章插图
上一篇,我们理解了PUGC及中视频的特性,和互动视频的三大要素,并通过“点击互动所形成的游戏化娱乐场景”理解了互动构建场景的能力。
本篇主要聚焦一个结论,即“互动可以提高人对视频信息的吸收效果”。
价值,是从被发现的问题,和被解决的问题中产生的。本文的中心结论针对两大问题,并给出解决路径——
- 视频信息<线性输出>,让信息缺乏”结构和层次”,难感知和抓取信息。
- 视频信息<单向输出>,让信息输出毫无“反馈过程”,难牢记和内化活用。
一、问题解析1. 关于结构化:窥斑难见豹线性的诅咒 一:不成体与面,缺乏结构
一个“内容”是指代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而总和之内的因素,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和结构。所以视频内容本身一定是有结构的。本文所说的缺乏结构,是具体指普通视频内容,缺乏结构化的辅助。
目前视频内容的呈现,固化为线性的形式播放,逐帧读秒,信息持续输出,用户保持跟进。
这样聚焦于当前“一个点”的输出,即使随着时间推移,连接成线,也难以让用户宏观浏览和了解信息全貌。因为它的信息结构并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需要调动人脑去抽象、整合。
这种信息传递、呈现的方式,这种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过于古早,也并非完美,尚有优化改进空间。比如,近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视频,特别是语言讲解类内容,大量出现下图自制目录的现象:

文章插图
(B站,《你读懂过张良吗?》视频截图)
从上图标红说明,可以看到当前视频的“自制目录”比较粗糙,但是,为什么内容创作者,依然要提供这样一种粗糙的辅助工具?
因为,视频这种信息载体,比图、文更加聚焦于当下。但是对于事物的理解、信息的吸收,反而是先整体再局部、先宏观再细节,更加符合人脑的生物特性。
具体来说,用户看视频时,只能看到当前的画面和听到当前的话,信息所呈现的是非常局限的一个局部,缺乏帮人建立整体感观的表达能力,如果想了解全貌,就要全部看完,音频也是相同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的微信60秒语音。
而,一段文字,人可以扫视,了解大意再逐字吸收;一本书,一定是目录在先,且随时调取,再针对性的阅读;一张图,可以先统览,建立整体认知,再吸收细节信息。
反倒是,作为信息载体更先进的“视频”,目前给人以较强的制约。点状、碎片的信息是无用的,无用并不在于信息本身的无用,而在于人脑对于没有结构、不成系统的信息,无论是记忆能力还是调用能力,都极为低下。
这种粗糙的“自制目录”,就是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的:
提供一个信息的结构化辅助工具,帮助对人信息吸收前的“建立整体认知”,吸收过程中的“条理性思考、嵌入”,吸收后的“复盘、整合、巩固”。
从另一方面观察,因为用户在视频中得到的信息,是“持续的碎片”,所以需要人脑主动整合加工,是一种“劳动支出成本”。而人脑天然拥有“能不思考就不思考的节能本能”,即使是硬性学习视频,研读几遍的门槛和成本也非常高。这种“自制目录”降低了信息的吸收成本。
推荐阅读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直播间|资源砸进去,视频号直播带货今年能“起量”吗?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视频平台|创作激励“姗姗来迟”,视频号“还能饭否”?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容错率|短视频单列和双列,谁的内容容错率更高?
- 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去年10月以来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万条
- 企业|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三大产品融合打通 企业视频号、微信客服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