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棒|迟到十年,知乎捡起导购生意( 二 )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知乎想将问答的互动形式,推向到消费决策场景。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东西买了之后,会让人因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觉相见恨晚?”该问题下的回答有超过5000个,总浏览量近亿次。
类似这样涉及商品推荐的问题,知乎有很多。比如有哪些好用的沐浴露推荐?有什么好喝又性价比高的咖啡品牌推荐?有哪些好看的卫衣推荐?问答成为知乎与电商平台之间的连接点。
知乎以问答的形式,行种草的事实。
新崛起的消费品牌,也开始在知乎上进行内容投放。在关于奶酪相关问题的回答中,点赞高的是一篇“200+奶酪棒亲测”的测评,答主对多个品牌的奶酪棒,按照甜度、钙、钙钠比、蛋白质等指标进行测评,最后选出几个品牌。
它跟一般测评文的区别在于,文章每隔几段,便会有一个通向天猫或者京东的购物链接。这种“引导用户进入购买页面,可以拿到佣金抽成”的内容,跟导购可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愧是被阿里和京东都投资的平台,内容流量的价值挖掘还是要导向电商。
翻看知乎上多篇关于奶酪棒的测评,被翻牌最多的是一家叫奶酪博主——只有一种产品的奶酪棒品牌。这家品牌是MCN机构知外文化主推的新消费品牌之一。
其他像是咖啡、厨具等产品的问题题目上,也会出现相应的情况,在测评答案中,添加入购物链接。
知乎正在成为一家导购平台。
新一轮消费品牌崛起的过程,跟内容平台颇有渊源。像是完美日记,花西子、王饱饱的崛起,都是在2018年的时候吃到了小红书的种草红利。如今,小红书已经成为新消费品牌崛起,必须要写笔记种草的内容平台。
就连带货主播也寻求内容支持,李佳琦会在直播间“开堂授课”,比如美白小课堂,收纳小课堂,美发小课堂、美妆课堂,在卖货的同时,也讲一些挑选产品的知识。
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种草史,从文字到图文到视频,媒介变迁的背后指向一件事情——带货。产品几经迭代,从美丽说到小红书到知乎,商业模式却没什么迭代,主要依靠品牌广告和销售佣金。
薇娅、李佳琦们跟早期的蘑菇街和美丽说在商业模式上没有不同,依然是依靠佣金收入和品牌广告收入。变化的只是流量分配的对象。
03如果以四季划分,2016年之前的知乎,应该是和煦的春风,蜗居在海淀区的768创意产业园,看着美团、字节、小米等一众踩着移动互联网风口迅速壮大的企业,而不参与任何的竞争。
直到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得到、分答、在行等知识付费APP的出现,搅动了知乎平稳的内容池,知乎加入内容付费领域的竞争,知乎的机构号、知乎Live、书店等产品应运而起。
次年,字节跳动挖走300知乎大V的事情,让周源明白,不主动参与竞争也会被那些野心勃勃的企业,卷进竞争的旋涡。
互联网容不下小而美的企业,要活着就需要长大,知乎的用户数要增长,商业变现也要增长。到2018年,知乎的商业化进一步走向多元。“知乎读书会”、“知乎大学”、“盐选会员”,几乎每两三个月,知乎都有新的商业化产品上线。
然而,五年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探索,换来的是一年收入不到5亿元规模的业务。2020年,知乎的付费业务收入是3.2亿元。
日前发布的知乎二季度财报,总收入约为6.4亿元,连B站的单项业务的收入都不到,B站对营收贡献最少的广告业务,二季度也是10.5亿元。
知乎的营收主要为三部分:线上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和其他(包括在线教育、电商)业务。二季度从营收的构成可以看到,广告业务的收入为2.48亿元,同比增长48.4%,占总收入比例为38.9%,仍然是知乎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的收入为2.07亿元,去年同期为1270万元,占总收入比例为32.5%,这已经超越付费会员,成为知乎第二大营收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