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们|贵阳律师何帆:企业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


有不少良心企业,经过苦心经营,才小有成绩,假设遇到了一类职业打假人,专程挑企业的漏洞,那也很是头疼。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很少有企业能在经营方面做到十全十美。由于不能面面俱到,再完美的产品业可能会遇到法律风险,遇到职业打假人,大多数企业都会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这也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提供了牟利的渠道。无论企业经营的是电商、实体,是便利店,还是餐饮,都有可能遭到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或者是敲诈勒索。
今天,带各位企业管理者了解一下,职业打假人一般情况下会抓住哪些问题大做文章。
一、广告宣传不当
不能在广告宣传中擅用“史无前例”、“纯天然”字样,以及其他带有夸张性的极限词用语和与实际不符的文字。
二、食品标签有误
【 经营者们|贵阳律师何帆:企业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食品是职业打假人最爱揪住不放的一类产品,尤其会关注营养成分表上的排列问题,以及进口食物是否注明汉字。
三、没有经营资质以及在营业执照范围以外的经营类目等。
没有行政许可的情况下,以及超过了营业登记的活动范围、资质已经不再有效等。
经营者们|贵阳律师何帆:企业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
文章插图
四、出现食品质量纰漏
职业打假人更多地会关注生产日期、食品添加成份是否过量或是成份不安全。
那么作为企业,我们给大家的应对策略如下。
企业应加强自我监控力度,时常主动去了解一下所从事领域的法律条款、政策措施等,平时重点审查产品的包装信息是否有漏洞。
需要更新资质时及时进行行动,开发新品要及早确定是否在营业许可范围内,不然则应该获得许可再生产。
小心驶得万年船,注意了这些,还是要说明的是,由于大批企业因为极限词而受罚,基本上所有的管理者都已经得知了什么字眼是不能使用的。然而,还有一些关键的法律规定是比较“冷门”的。如,食品广告如果和药品方面的宣传词出现了重叠,用疗效方面的内容来说食品的效用,或是以食品当中的某一原材料来描述药用方面才具备的功效,也是不合法的。不过确实存在不少企业因不了解法律,就犯下了这类错误,比如在水饮当中宣传了对血管等方面的一些功效。
也就是说,公司想要不被职业打假人揪住把柄,首先要在营运中确保自己不会被他们发现明显漏洞。
经营者们|贵阳律师何帆:企业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
文章插图
假设真的遭遇投诉,那么就在第一时间进行行动,尽快亡羊补牢。已经遭到投诉了的商品,就尽快停止贩售,并召回产品。面临的是广告用语的问题,那就第一时间进行改正。
判断职业打假人将要进行怎样的索赔流程。专业投诉行为采取的理由各有千秋。可能会存在与公司进行交涉的同时,还同步前往工商局投诉的打假人;其他也有人则首先向管理当局举报,并利用管理当局的判定结果,再和公司进行交涉,公司经营者需要做好判断。
作为企业,应当遵守法律,从好的角度而言,由于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他们对市场进行了相应的约束。而由于职业打假人在近年来呈泛滥的趋势,也就使得工商局进行判断时,也非常尊重企业,讲求证据。因此,公司一定要密切地配合执法机关,进一步获悉被投诉事件的走向,也要做好澄清工作寻求更为公正的判决。
有很多职业打假人在进行寻衅滋事时,或许会揪住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当中,配料表、说明书等问题不放,因为上面存在了包装瑕疵,要求商家给予十倍的赔偿。如果发生这类狮子大开口的情形,建议我们就果断拒绝,不过商家依照法律规定也可以采取为消费者进行修理、更换或是退货的解决途径。假设真的因为产品质量发生了问题,企业也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合理的协商赔偿。如果对方来者不善,摆明了就是来讹诈的,那么就不要轻易答应,而是可以选择报警途径解决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