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文|“语言贫乏症”思维导图来了:网络迷因“梗”住了谁( 二 )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15万余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
网络原本没有“梗”,复制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梗”
面对批判,就不得不分析一下网络“梗”文化为何能病毒传播的原因。网络中的“梗”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传播,换而言之,各种“梗”都属于互联网迷因的范畴。
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迭代,为“梗”的传播提供了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依托各类社交平台进行发散,用户在经历简单的复制传播之后,展开讨论和二次创作,丰富“梗”的内涵之外,正反讨论更拔高了“梗”的热度。被封杀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原本只是一个求偶视频,在博主田一名的模仿之后迅速火爆,“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拍照姿势模仿层出不穷,同时还进一步拓展了“油腻学”外沿。这样又油腻又尴尬的视频,成为一时间的流量密码。
“梗”的流行需要创造力,还需要公众的参与,而带有情绪的迷因更会产生爆炸式的传播效果。正如那句话,“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公众参与传播是出于自身情感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一个圈层内的“暗语”来迅速获得认可和关注,模仿无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可预见的一种方式。“梗”是圈层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营造氛围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创造者涌入,让“梗”更加富有创造力,从而有了新梗把老梗不断拍在沙滩上的场景。
同样,商业的介入也让“梗”具有更长的生命力。瑞幸生椰拿铁YYDS广告全网铺开之后,YYDS和生椰拿铁成为无法解绑的CP,瑞幸甚至想要注册该缩写的商标。东京奥运会期间,不少媒体也使用类似的缩写来表达对运动员的祝贺和赞美,YYDS等原本存在于小圈层的缩写再次刷屏。
大规模流行现象的背后,总有一些从众心里在起作用,跟风、模仿、传播,进而引起所谓的刷屏。批评声音的出现,为疯狂的“梗”文化按下了短暂的暂停,但是当下一次热梗来袭,又有几个人能挡住情绪的裹胁呢?
可以说“绝绝子”,但不能只会说“绝绝子”
“梗”文化背后,反应的是网民思维和心理的变化。“XX文学”的光速更新适配不同的网络情景,虚拟世界为网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间,展现不同的人格侧面。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Z世代渴望用更浓缩、凝练的方式,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以便迅速找到同好,得到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诚然,“梗”文化对语言的曲解和歪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失语和提笔忘字一样,是互联网发展下的弊病。在数字网络急剧膨胀的今天,流行传播的速度、规模、效应都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今天批评过“绝绝子”,明天就会有“无语子”;禁止“YYDS”刷屏,还会有“srds”继续存在;不能深夜“emo”,还可以白天“躺平”。多数的“梗”只能短时间存在,犹如海面上的浪花,跃起之后,将会消逝在文字海洋之中。不信你问问身边人,现在还会用火星文交流吗,还会用“蓝瘦香菇”表达心情吗?
【 火星文|“语言贫乏症”思维导图来了:网络迷因“梗”住了谁】网络大森林里,优胜劣汰,争夺着公众的注意力资源。当一场迷因狂欢谢幕,兴奋消退的网友便各自退场,并在哈声中寻找下一次狂欢的苗头。换言之,网络中此消彼长的“梗”与正式语言体系相比,它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它们的存在是语言体系的一种分支或补充,能否成为主流是需要历史来验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