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推崇儒家治国学说,完善儒士培养体系
忽必烈对于儒士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早在潜邸时期就已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在即位后,西北藩王遣使入朝,对忽必烈进行诘问,“我们那里朝廷过去的风俗和汉的法律室友差别的,今天我留在汉地,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城娜,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这是作为蒙古保守势力的西北诸王以祖宗遗训为凭,质疑忽必烈的以“汉法治汉地”、以“儒学治国”的治国之策,甚至由此直接怀疑忽必烈作为汗位继承人身份的合法性 。其后,忽必烈依然在其执政初期内大量任用儒士担任朝廷中的重要官职,建立起完善的统治制度,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社会转型 。
文章图片
忽必烈虽然对王所请之事表示赞赏,“此良法也,其行之 。”但并没有真正予以批准执行 。其他官员也对科举选士进行力争,但无一得以明确执行 。
至元二十一年,压相火鲁火孙与留梦言等言,十一月中书省臣奏,都认为天下人中只有少数学习儒学,相反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行走于官场之中 。帝曰:“将若之何?”对曰:“只有有贡献举措的进士才是最为方便的 。只要是想要成为蒙古的进士,或者很多的其他职位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并且还有用心学习才行 。”帝可其奏 。继而许衡亦议学校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 。
虽然科举在忽必烈执政期间未获执行,但在众多汉臣儒士的努力下,忽必烈终于肯以新制来重新考虑科举取士的问题,“事虽未及行,而选举之制已立 。可见,作为选拔儒学人才的科举机制在忽必烈时期始终未予真正的确立,充分说明了忽必烈在对待人才选拔上面的“重实用”的观点 。
元廷选拔人才,多采用以吏为官,经过锉选后,考核合格方可获得上升的进阶 。对于儒学机构,人才选拔也用此例 。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毅,从郡守及宪府试补 。直学考满,又试所业十篇,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七品,提举凡学校之事 。
文章图片
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强调“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实用主义,在其选拔任用人才方面得以体现 。终忽必烈一朝,汉臣儒士先经历受重视到后期的受排挤,不是所施儒法前后不一,而是由于忽必烈前后期所面临的治国之策变化所导致的 。
由于忽必烈强调实用,在其建元初期,急需一批懂得汉地制度的汉臣儒士加入国家结构中效命,正式由于儒士的作用,使得元帝国初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获得飞速的发展,并奠定了忽必烈评定诸方叛乱的物质和舆论基础· 。随着元帝国的稳定,忽必烈更着眼于帝国的江山永固,而要取得这一目的,就要获取其他拥有兵民蒙古贵族的支持,而这是汉臣儒士所不能给予的 。
同时,李擅的兵变,更让忽必烈对汉臣怀有戒心,由此,重儒学治国之术,在于其能使中原及江南汉地获得治理,而对于儒士的选用,忽必烈慎之又慎,比附忽必烈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态度,即可明了,忽必烈此举仅为维护蒙古族在元帝国中的核心利益而已 。
【忽必烈|推崇儒家治国学说,完善儒士培养体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 忽必烈|丞相白色胡须尽数变黑,皇帝问他为何染须,他机智回答21字
- 南宋|忽必烈传:南宋气数尽 蒙元攻下襄樊
- 窝阔台|为什么窝阔台把汗位传给蒙哥、忽必烈,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指哪三皇?哪五帝?秦始皇为何对他们推崇备至
- 忽必烈是谁的儿子?(组图)
- 弘吉剌·察必:元世祖的皇后,也是忽必烈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图)
- 揭秘忽必烈的国师身份 忽必烈改制措施介绍
- 秦朝时期,为何发对百姓接受儒家教育呢?【多图】
- 忽必烈简介【图】
- 忽必烈简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