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古代的大官若犯了死罪,往往不杀他而是让他自尽,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别人对一些性格倔强的人评价为“死要面子” 。
而这种情况,在亲戚之间尤为常见,但是,你可知道,在古代“死要面子”却有别的含义 。古代人所说的“死要面子”不同于现在的脸儿薄,指的是:在一些官员犯下死罪之后,虽然无法饶恕,可面子上的功夫,却不能少了半分 。即使是临死,他们也希望能够保全自己的尊严,更何况,这面子还是皇上给的 。
汉文帝|古代的大官若犯了死罪,往往不杀他而是让他自尽,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在这关键时刻,周勃的另一位救命恩人也出面了,她正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
薄太后听闻这件事之后,一直忍而不发,待到汉文帝给母亲请安时,才大发雷霆,摔冠怒骂 。说:“这周勃倘若真要造反,为什么要等到现在?当初,他诛杀吕后,威震三军,又手握重兵,若是真有异心,你岂能当上皇帝?”这一顿怒骂直将汉文帝骂得不敢作声,连连应下,将周勃无罪释放 。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周勃,终于明白了这个“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禁仰天长叹:“我周勃曾经统率千军万马,威震八方,如今,竟不如一个小小的狱卒厉害!”周勃虽是被无罪释放了,可是,当时的官员,却仍然对此事愤愤不平 。
【汉文帝|古代的大官若犯了死罪,往往不杀他而是让他自尽,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贾谊的青年才俊,他知道周勃无故受虐之后,便拿着这件事含沙射影地批评汉文帝 。他在著名的《治安策》里,讲了一大堆儒学的大道理,云云礼义廉耻 。说那些有功之臣毕竟是有身份的人,即使是犯了错误,也不该辱没他们的尊严,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羞耻之心,知耻而后改 。
贾谊虽然没敢明提周勃的名字,但是,汉文帝却是心里清楚 。
于是,面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极富影响力的人物,汉文帝终于是立下了一个:“忠臣死罪,责令自杀”的规矩 。可是,这规矩刚下来不久,就碰上了一个“硬钉子” 。
汉文帝|古代的大官若犯了死罪,往往不杀他而是让他自尽,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杀了使臣,犯下死罪,按理当斩 。
可是,薄昭乃是汉文帝的有功大臣,又是皇亲国戚,加之规矩新立,汉文帝便劝他自行了断 。可惜,这薄昭实在惜命,整日躲在府中,任凭怎么逼迫,就是不肯赴死 。汉文帝便想了个法子,他派上满朝大臣都去薄昭府上,披麻戴孝,为薄昭哭丧 。这国葬的待遇,实在是给足了面子,薄昭于是便咬舌自尽了 。
自此之后,这个规矩便一直流传下来 。
汉文帝新立规矩,最终,还是受了贾谊那篇关于儒家伦理文章的影响:秦朝注重法制,以吏为师 。汉朝初期实行黄老之学,修养生息,但是,在法制上却是仍然沿用了秦朝那一套 。后来,为了稳定民心,逐步引进儒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更是大举引进儒学,逐渐发展到“外儒内法”... ...
可以说,汉文帝处理大臣死罪方式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由“法”到“儒”的渐进过程 。
参考资料: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汉书·卷四·刘恒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