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这个问题有意思 , 为此我也思考了很久 。此刻 , 我忽然有点想念物理老师 。
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文章图片

城外留有开阔地 , 是为了观察敌人的动向 , 也是给了双方军队展示其真正战斗力的场所;如果守方败 , 那么退入城中 , 护城河上的吊桥升起 , 敌人被挡在护城河之外;
护城河饶城一周 , 考虑到吊桥的长度 , 护城河往往很深 , 但不会太宽 , 并非大家所听说的那些几十米或上百米的护城河 , 深是为了防止敌人徒步过河 , 也断绝了敌人挖地道的念头;
【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城墙是最后一道防线 , 考虑到吊桥 , 城墙往往就建在护城河的旁边 。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与当时的夯筑技术有关 , 前秦时期多为夯土 , 东晋时期混入沙与石灰 , 陶砖在唐代始用于京都 , 而明代已普遍用于所有城墙 。城墙材料的坚固性决定了城墙的高度 , 因此 , 先秦时期城墙不过6米 , 明代之时也不过12米左右 。
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文章图片

一、优势
1)大致是为了使对方的一些攻城机械无用武之地 , 如 , 云梯、冲车等 , 斜坡的设计使得那些机械无立足之地 , 故而失效;
2)滚木、石头通过斜坡往下滚动 , 杀伤面积远超过垂直落下;
3)可能使得城墙处在敌方的投石车、弓弩的射程之外 , 减少守城将士的伤亡 。
二、劣势
1)古代城墙的高度和斜坡的角度限制了斜坡的长度 。即使城墙为12米 , 斜坡的高度也不能超过8米 , 否则遇上孔子这样的高个子 , 假使突破到了斜坡顶端 , 一伸手可能就攀上墙沿 , 或者是两人叠罗汉就能跃上城楼 。那么8米高度的斜坡 , 其底部长度为几何?如果斜坡与地面的夹角为45度 , 那么底边长度为8米 , 如果为60度 , 底边大概为6.9米 。一般来说 , 斜坡角度越大 , 滚木等的滚动速度大 , 那么杀伤力也大 。如此 , 也就意味着斜坡的底部长度不会大于8米 。
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文章图片

先说护城河 , 本来敌人侥幸渡过护城河 , 迎面而来的就是12米高的城墙 , 毫无立足之地 , 因此 , 渡河的意义也不大 。如果你在它们的中间修建了一道斜坡 , 敌人该有多么感激你 , 虽然斜坡角度比较倾斜 , 但是那里依然会成为他们的登陆地 。
再说吊桥 , 斜坡的设计使得城门吊桥的长度将增加8米 , 再加上几米宽的护城河 , 你能想象12米的城墙外悬挂着比城墙还高的吊桥吗?我认为可行性极差 。
城墙|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文章图片

且不说斜坡的成本对一个城邑意味着什么 , 其脆弱的材质就意味着大量的维护成本和雇佣大量的劳役 , 此举会不会影响城里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呢?
3)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古代人作战之前 , 肯定会派遣侦察员前去观察守方的地形、防御设施等 。如果发现此斜坡 , 难道就不会制造出新的攻城器械或攻城策略吗?下面我来尝试破你的斜坡战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