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到底是谁?( 二 )
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产品商业逻辑,关注用户类型的差异本质是由这种商业逻辑的差异导致的,每个产品有其商业使命,用户根本是其商业目标转化的产品目标。
而所有类型产品都还会关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长期积累的资本,是与市场用户广泛接触后,由口碑沉淀的结果。
从品牌层面看用户,是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看:品牌用户代表的是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点,纵向看:品牌用户代表的是这家企业的生命力能走多远。
三、关注用户是关注人,还是关注对产品的需求?著名的产品经理俞军曾说,用户是一堆需求的集合,关注用户是关注需求本身。这句话对于产品经理几乎是工作准绳,也是产品经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所以,了解用户只需要问用户对产品有什么需求,这就够了吗?
了解用户需求是基础,是一款产品能做成的核心依据,而要做一款成功的产品,有创新力的产品,有引领性的产品,仅仅关注需求本身是不够的。
很多人都听过“冰山理论”,放在关注用户上,同样存在“冰山视角”。浮出水面的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能找到一个蓝海市场这样的需求冰山一角,就足够能成为产品锚点。
对于运营方式已经比较模式化、常规化的产品来说,常常也只需要海面之上需求,用来作产品的日常质量把控。
谁需要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
当需要创立从无到有的产品时,当需要寻找创新机会时,当需要做未来规划或布局时,当企业目标从跟随变成引领时,抓住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才是这些商业目标成为可能的根本。
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就不止于用户需求,关注点就回到人本身。看各行各业的大佬言论,会发现商业成功的本质最终都会归结于“对人性的洞察”。
最近看完了《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这里面谈到脱口秀的本质,是通过价值观的故事化表达,来获得观众心理侧面的共鸣,根本是找到这个共鸣的心理侧面。这里的心理侧面也是对人性洞察的结果。
在做用户分析时,用户需求可以用“寻找”、“发现”、“搜集”、“验证”这些说法,而很少用“洞察”。“洞察”则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发现的是人与产品关系的规律。
只有规律性的本质,才能催发具打破、开创特质的创新性产品,和有持续长久生命力的产品。
所以,关注用户,关注需求是首要,关注人是基底,而关注需求常常有章法可依,关注人则并无章法、需靠一些悟性。理解需求可以比喻为习得武术招式,理解人则如修炼太极内功,非一日可练成。
四、“以用户为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个企业宣传自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只是一个向市场讨好的信号吗?
“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最早是互联网企业中流传开来,互联网大厂企业早期多以平台型产品为主,聚拢用户池、持续服务用户是产品价值的核心。因此“以用户为中心”对于互联网企业是产品的原则,是从一开始进入市场就持有的价值理念。
而当一个行业原本没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而是近年来开始宣传这个口号时,其实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几年前“互联网+”的概念比较火,很多传统企业都纷纷拥抱“互联网+”,而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之一,“以用户为中心”也会被引用很多。
而很多企业容易把“以用户为中心”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忘了这句话本身是用于指导产品的思维方式。而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策划、运营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是需要一系列制度来落实保障的。所以“以用户为中心”若不落实在企业内部具体的工作制度上,都只会仅仅是一个口号。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