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关怀模式”引争议,大厂效应在中老年市场为何频频失灵?( 二 )


一方面,讨好年轻人向来是时代“通病”,更何况这届年轻人本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其“教育成本”远低于他们的父辈甚至爷爷辈用户。对逐利的大厂们来说,当然要“理智”地选择年轻用户这个“更大的蛋糕”,而非中老年这个吃力却未必“吃利”的难啃的硬骨头。
另一方面,即便在看到银发市场巨大潜力后,舍得砸成本投入,大厂们也普遍缺乏足够的通路去了解中老年群体的真正需求。
对做惯了年轻人生意的他们来说,缺乏足够多成功案例范本的中老年市场几乎相当于另一个平行世界:该人群在想什么?有哪些行为模式与共性特征?一知半解,而想要像洞察年轻人一样深刻了解中老年人诉求,需要漫长而扎实的沉淀。
2、“不惑后”的成功范式相比那些善于迎合年轻人的中老年网红,73岁的“桃子奶奶”显然更忠于自己的内心:身陷生活泥淖的她,在美篇坚持记录近400篇生命感悟与美好时刻,重拾希望的同时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粉丝的祝福。
摄影爱好者“北方的鱼”在美篇线上摄影大赛多次获得大奖之后备受激励,如今已成为靠爱好赚钱的摄影大咖……
与其它平台不同的是,美篇的中老年用户们不仅可以进行文章、摄影等各类内容创作,还可以与“同道中人”切磋交友,获得充盈的价值感与归属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这也让美篇成为银发赛道中鲜见的另类范本。
据了解,成立6年来,仅凭借“口口相传”的自然口碑发酵,成功由图文创作分享工具转型中老年内容社区的美篇,已累计注册用户2亿,累计创作用户4000万,累计作品数3亿,累计上传图片60亿张,App日访客数达2000万。
剖析美篇战绩背后的原因,「创业最前线」发现,这家公司能够跑赢大厂,有其必然性。
首先,诚如前文所说,做中老年产品,尤其是精神消费类社交产品,第一要解决的便是“话语权”问题,若像大厂一样依旧由年轻人掌握话语权,几乎注定要失败。
美篇的做法是,一方面让运营人员全天候泡在用户群中了解“一线”讯息,一方面选拔中老年用户做主持人,深度参与到社区话题管理工作中,通过“用户自治”实现话语权让渡。
其次,做中老年产品,必须要立足于这一群体的真实的心理与生理需求。
要知道,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需求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而只有真正懂中老年用户心声,才能做出令他们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因此,美篇从来不会创造任何悬浮的新概念,全部沿用老年人最熟知的鲜花、书信等元素;特设了无处不在的帮助入口与如今日益稀缺的全人工客服,将“适老化”做到了极致。
此外,做中老年产品,一定要聚集起有着相同时代、文化、教育背景的人群,以小众撬动大众。这一点,有些类似于B站、知乎早期通过“原住民”种子用户星火燎原的模式。
在很多人眼中,人一旦进入中老年,似乎只剩了“养老”这一件事,但登录美篇就会发现,这届中老年人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有着浓厚而丰富的兴趣爱好:他们热爱生活,喜欢摄影、旅游、文学;认真记录生活、关注健康;激昂文字、指点江山,永远充满正能量。
不过,除上面三点之外,美篇最大的杀手锏,是“情感关怀”。
在美篇创始人、CEO汤祺看来,中老年群体与Z世代年轻人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社交语境,但这不代表他们跟不上时代,实际上,他们本来就是时代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精神的延续者,当他们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相同年代经历的人在一起相处时,他们就回归了“正当年”。
话语权|“关怀模式”引争议,大厂效应在中老年市场为何频频失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