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二 )


这四点缘由,前三点是李广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最后一点是当时汉武帝时期大汉政治上的客观原因 。
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事实上,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可能一点帮助都没有 。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
【李广|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从李广的经验来看,失败可能并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怎么就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呢?难道说为了保持不败,干脆就不应该轻易尝试吗?
李广|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文章图片

每个人都害怕失败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比如说你学开车,一开始上路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教练在旁边立即指出你的错误,纠正你的动作,你马上改过来,慢慢就学会了 。你在路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失败”,教练甚至可以骂你,但是你的确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 。这其实就是所谓“刻意练习”中的“反馈” 。
但那都是训练中的“小失败” 。你是一个新手,本来就应该犯错,而且你犯的这些错误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以李广与霍去病为例:
李广从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的战斗失败后,他的后续战斗都在一直失败;但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兵就胜利,之后一直是大胜 。
如果李广失败,他同事卫青、霍去病的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但是,如果卫青、霍去病成功,则对他同事李广没有任何影响 。
李广|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文章图片

屡建奇功的霍去病—影视剧形象
也就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提出一个理论,说我们对成败的解释,总是往“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向进行 。也就是说,如果成功了,我们的解释就是这是因为我厉害;如果失败了,我们的解释就是这是因为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条件!也许是天气不好,也许是皇帝分配资源不公平,也许是战争中遇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反正不是我不行 。
这样一来,成功了我们可以找找自身原因总结一下经验,失败了我们根本就不会总结什么真正的教训 。
其实在实战中,大失败其实不会提供什么有效的反馈 。我们现在都知道反馈是个好东西,有理想的人尤其重视别人对自己的错误给的反馈,但在历史上,人们对“反馈到底有没有用”,是有争议的 。有很多研究曾经认为给艺术家反馈并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好 。
想获得有效的反馈,我们那“好的失败”,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必须及时 。一旦有错误,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 。
对事不对人 。你错了,下次改正过来就是,没有必要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 。
犯得错误的代价很小,如果是带兵全军覆没这种错误,那就不会获得什么有效反馈了 。
李广的失败在于,他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对失败进行反思 。然而,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也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秘密:那就是真正做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