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阑夕:以腾讯之名,续写搜狗的搜索战事( 二 )


所以才要有人把网址分门别类的摆出来,让用户像是逛超市那样各取所需,顺着一级级的菜单找到自己想看的网站,如同在陌生的森林里沿着路标踟躇行走。
当信息不再稀缺,稀缺就是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全球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解着同一道题:弱水三千,如何只取一瓢饮?
算法当然是方法之一,但是算法是取悦性质的,它为用户建立的那间茧房,一切都从舒适度出发,把不悦的声音都排除在外,当代互联网的撕裂现状,已经引起了来自社会学家的大量反思。
【 信息流|阑夕:以腾讯之名,续写搜狗的搜索战事】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希望用户可以一直滑下去,供给的理论值已经接近无限——如果想要看完现存世上的所有短视频,一个人需要活上数千万年——这很像一些反乌托邦小说里所描绘的,在每个人嘴里插一根导管便能让他一生沉睡无忧的场面。
这也是为什么搜索依然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主动、眺望、以及好奇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讲过一个隐喻:
一群自出生起就被铁链锁在洞穴中的人类,他们认识世界的唯一手段,就是等待阳光照进洞穴的时候,把外面的景色投影到墙上,把影子当成现实。
只有当有一个人走出洞穴,发现真正的草木、河流、云彩是怎样的,才打破了原本想象出来的那些荒诞事物,然后当他回到洞穴里、试图对其他人讲述一起的时候,其他人则批判、嘲笑甚至恐吓他,认为他是在胡编乱造。
很难说是不是老师苏格拉底的下场启发了柏拉图写出这则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投影在任何时代都是过量的,而走出去,离开温暖安全的洞穴,向着万物生长之地前进,这才是创造并延续文明的自驱力。
无论是腾讯还是字节,都曾说过来自用户的搜索请求量并未下滑,只是如同内容的流动一样,被割裂在不同的平台里,搜索技术则充当着中台的作用,支持着来自不同产品线里用户在那个框里输入的各种信息。
而在输入信息之后,用户想要的结果是否能够出现,这才是搜索的本质价值,封闭化的后果是搜索愈来愈狭窄,以致于倒逼搜索引擎自建内容源。但这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如何在现实因素的制约下重新带来开放互联网的连通能力,是一个关乎所有人利益的难点。
搜狗需要腾讯,和腾讯需要搜狗的原因是不同的,前者建立在资产层面,而后者则与互联网的本质密切相关,即信息的处理方案。
这也是腾讯买下搜狗的根本原因:备战未来的搜索。
当知识、信息和服务的体量日益增长,人类的认知边界正在向广、向深同时打开。但信息孤岛现象也日益加剧,阻挡了人们开放式的探索。在未来,综合搜索和垂直搜索将共融共生。
未来的搜索应该像过去的搜索一样人性且自然,比如能够以毫秒级的响应在一段半个小时的视频里搜到具体到第几分钟的内容片段,或是从一张模糊的截图就能识别出它到底出自什么电影,对于平台而言,搜索是一种能力,而在用户这边,搜索则是一种权利。
权利的意思在于克制,不止是平台的克制,还有用户自身的克制,是满足于被投喂的内容包围,还是愿意冲破那层过滤气泡,呼吸未曾了解的空气?
这是第一个选择在木头上点火的原始人类所做的事情,也是传承至今的探求权利,历史上有很多国王和教皇都想扼杀这份权利,但却无一成功,互联网更不可能做到。
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就不足以被称作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而那些在搜索上敷衍用户、提供劣质技术的平台,会失去新代际的竞争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