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北京日报评论:快递隐私面单理应是默认服务
“双十一”临近,你的快递包裹信息还安全吗?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包含用户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的大量快递面单被明码标价、大肆售卖,并形成了一套“行规”:实时面单市场均价约每条4元,历史信息约每条1元。
被售卖的信息去哪儿了、危害多大?答案不难想见。尤其是黑心买家打着“精准营销”的旗号,干的却是“精准诈骗”的勾当。电信诈骗分子在“收料”之后,多会冒充“客服”或“快递小哥”,用五花八门的手法“钓鱼”,包括“包裹丢失,快递公司理赔”“商品损坏,联系退款”等等。由于诈骗分子能精准提供被视为隐私的个人信息,类似骗局往往具有较强迷惑性,目标对象稍不注意便会落入圈套,而追讨则难上加难。从信息售卖到电信诈骗这条“黑产”,严重威胁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清查整治。
每件快递的流转都要经过诸多环节,附着个人信息的面单已成为隐私泄露的重要风险点。针对于此,2017年,一款新型快递“隐私面单”就已出现,其通过二维码或条形码方式替代了用户的关键信息,极大提高了不法分子作案的难度。但几年过去,隐私面单仍被列为少有用户察觉关注的“非常规服务”“增值服务”,远未普及成为行业标准。至于原因,最大一点是传统快递面单一目了然,而隐私面单需要快递员通过手持设备扫描才能看到收件人信息,对配送效率有所影响。
用户隐私安全与快递配送效率之间,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快递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快递企业应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也对企业应采取的保护手段提出了要求。无论从尊重用户,还是依法依规的角度,隐私面单都应该是快递的默认服务。退一万步说,如若认为隐私面单有损效率,那也应当以保护用户信息为底线,探索其它更恰当的技术手段,而不是“明知可为而不为”。
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仅用时6个月就突破了500亿件,比去年提前约2个月。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低价竞争、服务降级等问题也屡遭诟病。走过快速扩张、“以量取胜”的上半场,快递行业已到了重塑行业生态、构建管理规则的时候。谁能先提升服务,缓解痛点、理顺机制,谁就能率先突围制胜。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胡宇齐
【 快递|北京日报评论:快递隐私面单理应是默认服务】流程编辑 严圣淼
推荐阅读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快递柜|最高罚3万,新“快递管理办法”实施是机遇还是挑战?
- 快递公司|网购退货的时,卖家为何总是要强调不要发顺丰?总算明白了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快递公司|没人“送货上门”了,派费却涨了?快递员抱怨不赚钱,钱去哪了
- 经理|「评论功能组件化」实践分享
- 物品|寄国际快递会被“抓起来”?这些物品千万不要邮寄到国外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快递员|刘强东凌晨发内部信京东物流去年亏28亿,有些快递员月薪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