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松果出行困于小县城( 二 )


彼时,巨头们也开始盯上共享电单车市场,翟光龙及时止损,在2017年推出全新出行品牌松果出行,直接下沉到县域市场,和其他玩家们打起了差异战。
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投放区域集中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占总体投放数量的73.9%。未来,一二线城市对于电单车的监管将趋于严格,共享电单车业务区域仍将集中于以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
不仅如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同为共享,但共享电单车的盈利模型要远远好过共享单车。
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在2020年发布的《共享电单车行业报告》数据,共享电单车的每车平均日骑行率大约是同区域内共享单车的5-10倍。此外,电单车的单次使用价格也多为2-3元起步,费用是共享单车的两倍,如果从运营效率来看,投放1辆共享电单车相当于投放超过20辆共享单车。
市面上的一些品牌都已经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今年1月,翟光龙向外界透露:“目前,松果出行已经连续两年实现了全面盈利。”松果成立于2017年,从其盈利和成立时间大致可推算,松果电单车投放运营后回本周期大约在一年半左右。
而据上述松果内部人员透露,旗下共享电单车和电车的使用寿命大约在2-3年左右,这也意味着根据松果提供的数据,在其电单车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可以盈利的。
中小品牌宣告全面盈利,甚至过上“闷声发大财”的日子,至少能说明共享电单车是一个“小而美”的赚钱生意。
2、产业逻辑:“绝杀”还是“自杀”?除了率先宣布盈利,松果也是行业里为数不多坚持直营的出行品牌之一。
在翟光龙看来,如果共享电单车依然用流量逻辑必然会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共享出行是公共交通,核心是效率,因此松果更关注共享电单车的五个核心能力:研发能力、城市运营能力、政府关系能力、构建安全体系能力和供应链能力。
松果|松果出行困于小县城
文章插图
“产业逻辑”也屡次被松果提及,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品牌深入到产业链前端,例如电动车的生产加工环节。
我国电动车生产企业主要包括电装部件(电池、充电器、电机)制造商、车体及标准件制造商、随车附件制造商等,由于车体及附件需要上百种材料,因此上游生产主体十分分散,行业集中度也较低。
而共享出行品牌为了更快投产、在城市铺开规模,大多都会选择代工厂生产电动车。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在巨头们高调宣布投入共享电单车的2020年,浙江绿源电动车曾为青桔和哈啰做整车代工,其工厂在2020年下半年遭遇了“爆单”,需要加班加点才能赶上订单进度。
松果相关人士向「子弹财经」透露,此前松果会要求厂家定制生产线,在零件生产上有更加细致的要求。“市面上整车生产的电动车更多符合家用场景,不适用于共享场景下风吹日晒的外部环境。”他说。
据其官网信息,松果即将面世的智能工厂是集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器件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单车全产业链基地,能够自主研发完成车型设计,且拥有软硬件设计垂直产业链的管控能力。
在松果看来,自建工厂一则是为了满足电动车质量的一致性,提升整装环节的效率;二是为了实现对零部件质量的追踪和监控。
但在这其中绝对不能忽略的是,重资产模式带来的前期巨额投入成本,且松果独树一帜的自营模式也一直未能摆脱争议,和自建工厂一样,自营也意味着更高的运维成本。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而言,电单车的运维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充电运维,需根据后台数据,随时为车辆更换电瓶,松果的运维人员需要在充换电柜处为车辆更换电瓶;另一类运维人员则通过松果云端发出的调度指令来调整平衡各个区域的车辆数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