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你的朋友圈,是怎样被疫情撕毁的!( 二 )
在微信群里我们经常看到各种鄙视链。比如说,看《纽约时报》的人往往看不起看《环球时报》的人,前者觉得后者都是“小粉红”,都是被洗脑的。我曾经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现象,有人转发了一篇《环球时报》的报道,立马就被另一群人嘲笑,说:你都看《环球时报》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聊的?
这种讨论的姿态耐人寻味。那些不关心《环球时报》的报道是否属实,而在意《环球时报》的立场是不是合他的心意,而且据此判断一个人的立场,而且喜欢党同伐异的人,他们比他们鄙视的人高明多少呢?我的判断是,这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在嘲笑另一只“井底之蛙”,而且对他也在井里毫不自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环球时报》自然有立场,但《纽约时报》的立场也很明显,其报道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特朗普很不喜欢他们),没有完全客观中立的报道。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视角和事实,组合成一篇报道,即便这篇报道的内容都属实,也很难说这篇报道反映了全部的事实。
文章插图
这就是一个媒体的聚光灯效应。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人们就能看到什么事实,并以为这就是全部事实,这些人就代表整个群体,从而影响公众对这个群体的看法。比如媒体报道了极少数对疫情幸灾乐祸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但如果把聚光灯瞄准他们,就会容易对这个群体产生负面认识。
这也是人的认知局限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主要通过媒体而来,媒体选择的信息就决定了我们的获得信息,进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绝大多数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选择性使用事实,只看自己愿意看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借此支持自己的立场,他们都在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如果你有这样的自觉,就不会觉得自己真理在握,从而保持“有意识的无知”。
还有很多争论源于混淆了立场、事实、观点和信仰的差别,把这些事情混为一谈。
文章插图
先说事实。我们经常说真相只有一个,但这里所说的是上帝视角的真相——是全面、准确、中立的事实。而现实世界中,即便是同一件事情,由于各自立场的差异,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忽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因为导致各自描述的事实不一致,因此会出现信息完全不对称的现象。社交媒体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出现,每个人都只收到自己偏好的信息,有些甚至是被扭曲的信息。
以这次疫情为例,大家获取信息的媒体不同,这些媒体都在选择事实,都在传达立场和观点,以至于人们对这场疫情的印象相差甚远。很多人把这种困境归结于舆论管制和舆论引导,其实这是世界性难题,无非程度深浅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如果你的信源比较单一,缺乏批判性思考能力,你就很容易被“带节奏”,就很容易“坐井观天”。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中国,对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同样适用。
再说立场。从思维的底层逻辑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国家利益和价值偏好,这些因素决定了各自的立场,立场决定了你会采用什么视角,选择什么事实看待问题。以前一段时间赵立坚发推特的事为例,亲中立场的人就觉得这是对美国持续抹黑的反击,非常解气,对表达上的瑕疵视而不见。亲美立场的人则会把这个事情无限放大,甚至认为这是对美国的宣战,对蓬佩奥对中国的抹黑视而不见。
推荐阅读
- 朋友圈|微信又更新!朋友圈这种图不能发了?
- 微商|微信朋友圈上线折叠功能,微商的末日将至
- 异形红包|微信上线新年隐藏款异形红包封面,可通过朋友圈广告领取
- 中消协|8点1氪丨肯德基客服回应盲盒被中消协点名;微信灰测“朋友圈折叠图片”功能;周鸿祎称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
- 王者荣耀|【黑马早报】新东方:俞敏洪个人文章不代表公司观点;王者荣耀2021全球吸金超28亿美元;22岁编程世界冠军加入华为…
- 说出你的故事|2021年这一年你过得如何?虎年一起参加余额宝“年年有余”活动吧
- 工业区|搭平台“找朋友”,让企业间擦火花嘉定全流程服务在线新经济企业
- 监听|手机有这十种情况可能是被监听了,你的手机出现过吗?
- 店铺|当心!你的旧手机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数据,提前清空也没用
- 小朋友|唯品会新春特卖节火热来袭!给小朋友准备的过年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