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一|会员店"二选一"背后的商超焦虑症( 二 )


一众商超企业遭遇“滑铁卢”,例如永辉超市,今年上半年净亏损10.8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盈利18.54亿元。对此,永辉直接表示,业绩受挫是因为受到了社区团购低价扩张的影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更是指出,零售连锁百强遭遇了自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整体销售额首次负增长:2020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4万亿元,较上年下降7.2%。
发展降至“冰点”,连锁商超急需“自我救赎”。
于是乎,国内连锁商超开始“围攻”仓储会员店赛道,并且从数据上看,部分企业的先期试水确实取得了成效:有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到6月底,永辉20家仓储店的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139%。
仓储会员店“主打性价比”的模式,加之收取会员费所创造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大卖场的客流及业绩复苏。
连锁商超也仿佛是看到了扭转战局的“救命稻草”,紧攥住“仓储会员店模式”不放,并在全国大举推行这一业态。
只不过,仓储会员店在缓解连锁商超的“燃眉之急”后,又能否成为消除商超远忧的解药?而大力开发仓储会员店真能成为国内连锁商超发展的“良策”吗?
仓储店“陷阱”Costco的“高性价比”定位背后,其严格把控了商品毛利率,相比于传统超市15%-25%的毛利率,Costco能将毛利率控制在12%-13%。
再进一步,Costco是如何严控毛利率的?
无论Costco还是山姆会员店,仓储会员店的选品都保持着“精选路线”,单店sku约为4000左右,同类商品中只挑选1到2款热销商品。
由于商品sku数量少,单一品牌的商品往往能快速“脱销”,门店的库存周转率就能得到提升,例如Costco的库存周转天数比京东自营还低20%。
库存商品能被快速周转,门店的进货量也就会不断扩大,议价能力更是能得到同步提升,这让门店的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最终优化整体商品毛利率。
与此同时,Costco、山姆会员等门店,还凭借上游连接的供应链能力,打造自有品牌,创造高毛利单品。
例如山姆会员店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在一间门店内的sku数量约为700种,占总数的约20%,并且给门店带来超30%的销售额。
自有品牌的做法,是将上游生产加工能力和渠道的品牌效应做结合,平台其实从源头厂家出发,优化了整个传统供销链路。
基于商品精选和自有品牌,Costco沉淀了极强的供应链能力及管理经验,并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持续复用。
显然,Costco的强,强在供应链。
“减少sku数量、推行精选采购”,简单的策略定位背后,是极为复杂的运行机制,这意味着平台要主动预判消费者需求,并且对前端沉淀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反馈,保证产品快速迭代,并持续热销。
有分析师称,一家门店要积累出Costco的选品能力,至少需要数年时间。
自有品牌的打造同样如此,这背后是从产品定位、供应商遴选及生产到试推广、更新的复杂流程,考验着企业对前后端链路的全局把控能力,即深入分析并精确反馈消费者需求,以及整合供应链的量产能力。
供应链能力的沉淀基础,与企业基因高度相关,这是零售平台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来打造的,国内连锁商超的供应链基础都不弱,但仓储会员店将是全新的供销链路,“永辉超市们”能否将这一模式创新贯彻到底?
很简单,传统连锁商超刚刚试行仓储会员店模式,在客流稳步上升的过程中,采购量也不会大幅扩大,平台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建立议价权并压低采购成本。
更关键的,仓储会员店的销售定位还是“窄众市场”。
即使相比山姆会员店初入中国之际,国民消费水平已得到大幅提升,但愿意每年缴纳200-300元的会员费、单次消费基本能超千元的消费者,仍是少数的中高收入人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