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 二 )


但陈虎没有放弃:“我们要善于承认弱点,这家不行,就去下一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地上的牛羊和天上的北斗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而且,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一户牧民想给自家马装一个,却发现戴耳标或者挂项圈都容易掉,于是他创造性地想到了把马鬃编成绳子,串上定位器。
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学国际政治的汪星宇,2017年6月回国后,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于2017年9月创办了“乡村笔记”。
“我一直关注青年的乡村创业。大家更多的做法是把瓜果蔬菜卖出来,帮老乡挣钱,我就想把人带进去。他们都说这个太难做了,别做了。我不服。打电话给我大学室友,他就辞职和我一起创业了。”汪星宇想要打破大家对于乡村的刻板印象,把“乡土研学”做成和“出国留学”一样专业的事儿。
团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去找合适的目的地,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研究生秦璐,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子。从和阿婆“尬聊”开始,到慢慢能坐下来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她逐渐了解这个村子,也更理解自己的工作。
“我们这个领域很小众,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愿意做的人也很少。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汪星宇说,做乡土研学,可能一年出差200天,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所以,汪星宇倾向于从零开始,培养“自己人”。“我们去参加论坛、展会、创业大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吸引他们主动加入。这可能不是一个人要干一辈子的事情,但非常适合有理想的年轻人来尝试数年,得到成长,实现梦想。”
团队成员有学经济的、新闻的,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男生,设计建造过地铁,但“他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儿”,现在已是乡土研学的骨干力量。他说,看到城里孩子重新认识乡村,村民也能从中获得一笔收入,他有一种成就感。
汪星宇还给每个成员一个月2000元的学习报销额度,“我特别希望大家多去外面学习,我们没有现成的前辈和同事能传授经验,我自己也不会。大家出去学,回来一起讨论。在我的设想中,我们应该是非常有自驱动的聪明的年轻人,一起在做一件新的事。”
年轻人|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
文章插图
汪星宇(左)和秦璐
除了要让村民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李丞壕还面临在招聘时,让应聘者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有人问,“是不是生活和工作都在猪圈里”“养猪也需要品牌运营官吗”“你们养猪的怎么不是养猪场”……“我们是要让村民加入进来,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怎么会建养猪场呢?”李丞壕有时候一天要解释好几遍。
但努力终究会有回报。有一个大学学广告学的年轻人来应聘,他看到了公司的背景和前景,也看到了“猪很可爱”。“员工需要认同,要觉得这是他想做的事情,加入才有意义。”李丞壕说。毕竟,当他们得知猪仔生病时,需要火速赶往现场,甚至一住好几天,这群年轻人就必须理解,猪仔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个商品,在农户眼中却是几个月的经济来源。
乡村里有新的事业,值得年轻人回来一起创造
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不到一年,李丞壕的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饲料厂、屠宰场,马上就要收购一个母猪场。公司已经和20多户村民签约,有了3万头生猪存栏,“到年底应该会有15万头”。“为什么我能那么自信地说这个数量,因为村民真的非常朴实,这一户加入我们、认可我们的模式之后,就会替我们主动宣传。”李丞壕抱着一只黑猪仔,笑得露出了10颗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