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因“割韭菜”被骂上热搜第一,这App真做错了( 二 )
针对于这波下架,官方对于曾经付费购买的 Mac 版本的用户没有任何补偿, 之前为「版本兼容」付过费的用户,相当于花了新用户 2 倍的价格购买同一软件。
文章插图
昨天,还有外国网友发现,官博大量删除了 Notability 用户对产品的负面评价。
虽然这些评论现已恢复,但是在今天 Notability 最新发的道歉信评论区,还是有网友表示对昨天删评论的愤怒。
文章插图
02 Notability 改制,“半推半就”
Notability 为什么会突然选择改变付费制度,从买断制变为订阅制?背后有什么考量呢?
原因很简单:它已经来到了用户增长和付费的「瓶颈期」。
Notability 的收费模式最开始采用的是买断制,即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前就需要为其付费,一次性买断产品终身的服务和功能。
过去,由于精准切中了对笔记类产品需求强烈的用户 (学生、教师、绘画创类专业人员等) 的需求,Notability基本是靠着「口碑营销」做增长,即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实力,让用户们自发相互推荐,为产品积累了 1500w 精准用户。
但,从用户增长的角度看,当精准用户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用户增量将无可避免地进入「瓶颈期」。
接下来,产品想要实现增长,势必要“拓圈”。
怎么“拓圈”呢?当然是降低使用门槛,让更多用户能感受到这个软件的 Aha Moment。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早期 60 元上下还是打折时期的 25 元,这个价格始终是阻碍新用户下载的第一道门槛。
用户想要感知到 Aha Moment,只有通过其他网站视频等方式,但这离用户亲自上手使用软件还是有一定距离。
所以,Notability 想通过「免费下载-14天试用-续订」的模式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实属正常。
另外,可以预见的是,Notability 母公司的经营状况可能真的“不太乐观”。
在此次引发大规模的用户负评后,Notability 官方开始“哭穷”,向用户解释“我们真的不容易”:
我们未来开发的功能也可能包括在内,但具体取决于功能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我们是一家小公司,不确定是否有能力支持终身服务,所以才有了最初的一年访问使用计划。
文章插图
在 Notability 官方的这段声明里,核心观点就 2 个:
第一,产品功能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太贵,公司经营成本高;第二,公司规模小, (可能发展也不是很顺利) 所以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经过查证,运营社发现,在这方面 Notability 所言非虚 ——产品所在公司Ginger Lab 在 LinkedIn 上显示的是 11-50 人,目前只有 41 位员工,的确是“小而美”。
文章插图
Ginger Lab 的招聘官网显示,其目前经营状况是盈利的,但他们没有投资人。
从 2008 年到现在,Ginger Lab 已经存活了 13 年,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能够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走到现在,还能自负盈亏,客观来说确实很厉害。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厉害”对于公司经营来说是不利的 —— 一家企业想要持续经营、进行功能创新,需要稳定的现金流做支撑。
买断制的一大风险,在于现金流收入不稳定:
一般来说,「买断制」软件的现金流集中在新版本发行后,此时会有一大批用户购买新版本;但,之后销售就会从高峰进入相对低谷的的阶段。
但与此同时,新功能的开发和创新需要持续成本投入,这就导致公司在收入低谷时容易出现「囊中羞涩」的情况,影响新技术的研发,甚至引发资金链条断裂的危机。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实体店|电商交税未来或成趋势,多数卖家不赞同,背后原因不为人知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