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从圈子到话题,从帖子到动态,表达更自由,互动更稀缺( 二 )
从一个豆瓣身份不能找到他的小组贴,但从小组贴可以进入其主页,访问到其书影音记录、加入的小组、以及个人动态。也就是说,如果从小组之外相遇,那只能看到小组之外的形象;即使在小组相遇,也可能只能看到其在几个帖子中的表现。
豆瓣小组中主题论坛普遍不温不火,小组名称千奇百怪,令路人摸不着头脑,通过浏览帖子了解小组主题,产生兴趣,收藏、订阅,以后或许会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贴吧一些具体的动漫组,成员也是通过搜索进入的,保证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小组的共同语言通过组内内容产生的共鸣建立,是先有来访后有兴趣,贴吧的共同语言通过共同爱好建立,是先有兴趣后有来访。
小组的主题颗粒度是更细的,它的共同语言就在组内,更多的内容“与我相关”,更能产生情感依赖,带来定向的回访,话题的延申也比较容易;贴吧相对来说比较低频,且主题的拓展性不够,依赖源源不断的新人进来。
话题主要是用来牵引动态的,参与话题即进入以“最热-最新”排序的广场。话题相比于小组,有如下特点:
- 主题集中,适合直接浏览内容而非进入标题列表(话题就算标题);
- 可能只集中消费一次,关注话题也只是收藏;
- 主题更加小,一个人或许只会参与一次;
- 发布的内容有更强的个人属性,内容属于我。
相比而言,小组是一个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可以衍生出各种小的讨论,可以是单纯的分享,也可以是提问,最好是激发更多交流的。
不带话题的动态更加是私人领地,这部分动态一般只有关注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如果想要被看见被互动,可以参与话题,反之也可以只把动态作为树洞来用。
在一些豆瓣话题下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字:“终于找到适合我发东西的小组了”,对于他们来说,是话题还是小组并不重要,主要是想说点什么,有人理会。
三、表达更自由,互动更稀缺从小组、到话题、再到个人动态,实际上表达是更加自由了(话题虽然有限制但是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多了,受众也更多样化了);标题缺失,要求更高的表达的主动性,单条内容要有更完整的信息。
知乎的问题也是一种话题,在推出想法之前,自由表达只可以使用文章,创作门槛极高;大多数用户可能选择回答感兴趣的各个主题的问题,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成为某一垂直领域的创作者并获得一定的关注。
从消费者这一侧看,是要关注一个仅在某一领域创作的人,还是一个很厉害(好多时候是职业、学历认证信息做担保)但兴趣广泛的人呢?更不用说此前赞同也会分发出去了。
这一问题在这里先不深入讨论,不过显然我在《豆瓣的社交价值》中对知乎动刀关注流这一操作的认识是极度错误的。
主题内容消费的属性越重,新人沉浸的效率越高,但长期留存还是看融入,所以圈子类社区对新人是相对比较友好的。用某一类型的内容吸引生产者和消费者,降低生产门槛,激励互动,沉淀情感联系,才能称之为社区。
我可以告诉你抖音可以看有意思的短视频,但我怎么向别人推荐豆瓣小组?豆瓣的新成员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感兴趣的组,每天在这里消费信息,发布的评论和帖子收到反馈,可能就离不开了;哪天发现我太容易沉迷抖音了——卸载!但是如果在抖音有了在乎的作者,可能也会心心念念他今天干什么了——我是说如果。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网吧|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工信部|互联网的柏林墙即将倒掉,一个新时代的混沌从这周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