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从圈子到话题,从帖子到动态,表达更自由,互动更稀缺( 三 )
相比于话题,圈子发现、消费的成本更低,发布也更容易得到互动,但发布的主题受限;如果是热度适中的圈子,也能很好促进成员熟络。
相比于圈子,话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大,创作难度较高,个体曝光的机会小;解读要求更高,互动也更可贵;站方也需要源源不断提供话题。
四、圈子分类表达即刻的圈子是很独特的,在诸多特性上更像话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将其与贴吧、小组简单比较一下。
即刻圈子聚合的是动态而非帖子,内容是最新/最热排列的,没有顶贴机制,新内容的曝光相对于小组、贴吧是比较差的;无需加入即可参与,“加入”其实是收藏,服务于个性化推荐。
在主题上,即刻“产品经理的日常”、“浴室沉思”、“大产品小细节”、“读书会”、“优质长文分享会”、“大学生的日常”,相比于豆瓣“985five引进计划”、“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吹牛逼不怕被嘲讽”,贴吧“女权吧吧”、“宫漫吧”、“图拉丁吧”,内容实际上没有足够标准化,群体共同语言没有建立起来,本就不容易产生互动,这与颗粒度无关。
在使用上,小组和贴吧的发帖是作者对圈子氛围足够熟悉后,以“标题+正文”的形式,喊出“友友们我给你们说件事+事情是这样的”;而在即刻,其实主要还是对个人表达的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豆瓣,无论是发布小组贴还是话题,一般都要先进入内容页面;在贴吧,虽然有发布器,应该主要也是先进入/选择吧,再写作;而在即刻最多的场景可能是先写作后选择圈子——甚至是系统根据内容自动推荐圈子。
“即刻冷吐槽”是一个尴尬的即刻圈子,原本圈子是有规则与玩法的,类似于豆瓣的杠精组,是出题与答题,但现在真的成为了一个吐槽的地方。
说起豆瓣的杠精组,圈子由于聚集人群,凸显共同语言,更容易出现伸手党与倒垃圾的现象,但谁有义务把同样的问题回答好多遍,又有谁有义务把同样的遭遇看好多遍呢?圈子需要更多的价值输出者,在即刻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表达,寻求受众。
总之,豆瓣、贴吧的圈子中人们是有共同语言的,不管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习惯,讲话更关注受众;而即刻用户相比更加个人中心,自己表达爽了是第一位的——毕竟,即刻几乎只有个人动态(虽然在圈子里可以选择不同步)。
五、用户还需要那么多圈子APP么?其实贴吧和小组里也有话题了,它们与豆瓣的话题其实起着一样的作用,在广场或圈子里拉动、聚合具体的内容;知乎、脉脉用户自建的话题相比起来就更加随意了。
而用户加入贴吧与小组,首先不意味着加入一个群体,而是他收藏、订阅了这一主题下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行为;即刻也是从信息订阅开始的。
而在各种信息交换的需求——无论是无聊时还是焦虑时的,被不同的产品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还需要那么多的纯兴趣圈子产品吗,知乎、哔哩哔哩、小红书的内容评论区不好玩么,写个神回复也算是被看到了吧?更别提,加入一个圈子,压力多大啊!
想让用户更多说话,或许给个大大的文本框也可以。
对不同产品结构的对比、对同一产品结构进化趋势的整理好多时候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只是做一些梳理,或许会让一些问题更加清晰——当然主要是我自己的疑惑啦;值得记住的是,一个产品的出现,到底是市场的需求,还是企业的需求,这个是需要想明白的。
在撰写本文的时候,有些内容刚好与下一个关于社交的主题有关,所以就写在下次好了。
本文参考了《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产品马后炮》、《凤尾的自说自话》等专栏和《论坛、小组和话题的讨论》、《从聚合内容到聚合人:对“圈子”的思考》,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的。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网吧|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工信部|互联网的柏林墙即将倒掉,一个新时代的混沌从这周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