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商|当心“职业中间商”售前售后隐患
【 中间商|当心“职业中间商”售前售后隐患】“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曾是经典的网络热词,甚至一度被某电商拿来当作广告语,其本意是产品从卖家到买家,没有经过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不少电商更是把实体店面比作中间商,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性价比。但如今,随着电商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商成了“职业中间商”,不但赚取了差价,还变相逃避作为销售方的售前售后责任。
客服一问三不知
“亲,您可以下单买回去试试,如果不合适包邮退。”买家K先生告诉采访人员,这是他“双11”促销期间购买手机壳时向客服咨询后得到的答案。他向客服咨询,自己的手机是某品牌的新版,不知道购买老款外壳能否通用。客服则“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知道新版手机的具体尺寸,甚至连自家销售外壳的具体尺寸参数也不了解。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有很多小电商都不是厂家直营或专业销售,而是“职业中间商”。他们负责在各个平台上接单,然后发订单给厂家发货,从中赚取差价,因此对于很多新产品参数并不了解。这些商家的客服多为临时聘用甚至是第三方兼职,仅仅掌握公司给的“套话”,基本也是一个“小白”。
只管接单收钱
“今天仓库下班了问不了”“把你的信息发过来我问仓库”“具体需要工厂那边核实后再处理”……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来看,“仓库”“工厂”成了越来越多电商售后甩锅的对象。对此,一位从事多年户外家具生产的负责人透露,现在网上很多负责销售的网店其实是“职业中间商”,除了“接单收钱”以外什么都不管。比如,包装和发货都是厂家负责,这也就是为什么买家看到商家地址明明在上海、北京,发货却是江苏宿迁、福建泉州;有些网店甚至连产品的宣传资料图片都是找外包公司统一制作的,这也是很多商家对产品根本不了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售后问题也都是由厂家来解决,比如退换货。遇到产品问题,有些“职业中间商”甚至直接给出厂家负责人的电话了事。
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职业中间商”店里购物有极大隐患。尤其是在售后方面,被当作皮球踢给厂家后,由于买家和厂家并没有直接的买卖合同关系,有时甚至有吃闭门羹、遭言语辱骂等情况发生。
对此,有经验的买家提醒,发现卖家是“职业中间商”时,维权不要被卖家“指挥”,要遵循电商平台的规则,遭遇协商不成或推诿的情况及时向平台申诉,申请平台介入或先行赔付,以此来保障自身权益。
今晚报采访人员 刘宇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