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李佳琦和薇娅“大而不能倒”了?
文章插图
文 | 航通社,作者 | 书航
严格来说,本文是一篇读后感。
今年双 11 前夕,朱利安老师的大稿《B 面“双11”:装在套子里的人们》(“朱文”)详细梳理了淘宝直播双巨头李佳琦和薇娅的崛起,给平台、商户、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变化。用评论区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现在是阿里给李佳琦、薇娅打工。”
两大主播业已成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取代了另一些人原本的工作,整个平台的生态已经为之改变。如果要“拨乱反正”,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混乱。就像疫情带来临时的需求下降,会让一些工厂关闭,工人遣散;而需求恢复后,产能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回来。
那么,这就是说头部主播“大而不能倒”了吗?本文会分析:
- 头部主播如何平衡消费者、商家和平台各自的需求;
- 头部主播提供了什么核心价值;
- 一旦头部主播“倒掉”会造成什么缺失,以及可以怎样弥补。
导购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定会买/复购”和“一定不会买”的人中间争取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人,鼓励他们冲动消费,并通过试用形成复购习惯。为此,导购需要满足中间层消费者的两个诉求:消费意愿和更低价格,即“不知道买什么”和“哪里买更便宜”。
导购网站及 APP 侧重于提供低价信息,适用于购买目标明确的顾客。KOL 则致力于形成品牌印象,达成不看价格的“无脑下单”,适用于消费意愿不明确的潜在顾客。好的主播则兼顾两个诉求,既能“忽悠”观众买一些原本并没打算买的东西,又尽力保证价格具备吸引力。
但是,任何导购行为只有同时获得了商家和平台的许可,才能持续下去。三方的需求都应该平衡。
- 消费者一般是同时考虑消费意愿和价格因素,视自身经济条件而定;
- 商家更希望培养消费意愿,而不喜欢打折促销;
- 平台最大的希望是主要导购渠道的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
近期更多消费者“手头紧了”,给整体消费带来了压力。商家最喜欢的“一定会买”类消费者变少了,还有一些消费者从“可买可不买”进一步降级到不买,“不买立省 100%”。这是今年双 11 声势变弱的根本原因。
的营销手段可简单分为品牌营销和效果营销两种。品牌营销效果不好量化,只会在经济上行,业绩向好的阶段大规模实施。这两年,多数商家从品牌营销急速转向效果营销,不论手段如何,以能带多少货作为金标准。
在世纪之交直到 9/11 事件之前,以及中国 2008 年前后“开闸放水”时,“大而空”的品牌形象片、“恒源祥”“脑白金”等洗脑广告曾在电视机上大放异彩。现在,直接宣传产品特性及促销信息的广告成为主流,仅有的形象广告主题几乎全是“共同富裕”。即使有病毒营销,也比以往更“急功近利”,有的品牌找代言人时盯住流量,结果频现“翻车”。至于某些广告人、渠道主张的所谓“品效结合”,几乎没人看到过活的、可复制的案例。
推荐阅读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clv|如何选择小众赛道?先对消费者进行价值评估
- 消费者|消费者哪些权益受法律保护
- 到店消费3.0时代,如何留住实体店消费者?
-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下单付款成功不发货“十荟团”运营主体被重罚30万元
- 下架|李佳琦被浙江省消保委点名!
- “听不懂人话”的客服,消费者怨声载道,企业为啥却爱得不行?
- 李佳琦|李佳琦所属公司美腕被罚 直播带货需继续规范
- 消费者|同一款的衣服,拼多多和淘宝相差了35元?网友:全都是套路
- 刘强东|刘强东想不通为什么网购消费者喜欢用淘宝,而不是京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