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感|直播电商消费心理学( 五 )


临场感|直播电商消费心理学
文章插图
2. 自主性需求是什么比如,在悠长假期中你的小伙伴纷纷出去玩耍,只有你因为各种工作未处理完憋在家中做事,这种失去自由(loss of freedom)的感觉让你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总想下单杯奶茶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还有不少信奉“包治百病”的职场人愿意花费高价甚至购买高于自身生活水平的产品,如带有品牌标识的轻奢,直播间看许久未下单的“护肤品”等。
她们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认为大部分时间自己做着重复琐碎的工作,但最后能够用上比社会阶层高的人同样的物品,也值了。
同样,因为失恋而产生的悲伤和无助感(hopeless)也会让人们更多地选择观看直播下单,甚至选择吃不健康的产品来弥补心理缺口
,俗话说“化悲愤为食欲”的补偿机制。
3. 最后是归属感需求在成人世界中,被拒绝冷漠虽然算不上常态,但每个人总有成长的过程;我们除是独立的个体外,还是深陷在社交网络中的社会高级动物,时刻都在寻找群体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以前有位实习生因为笨手笨脚很多同事不想与他相处,当我主动与他接触几次时,他便每次“午餐”“下午茶”都会喊着我。
当人们在工作中议论某些品牌,使用的商品和穿搭时,他也会主动凑上前交流,后来我发现,他为证明自身是同类,居然也在朋友推荐的直播间进行下单。
有外国学者称,当我们对生活失去掌控时,我们更愿意关注自身资源的有限,更容易产生资源荒的焦虑,更容易采取手段填充资源,减少心理焦虑(Derek,2008)。
虽然补偿性消费的脑机制尚未得到明确结论,但从个人行为的相关研究与消费,饥饿、补偿三种的潜在联系,却也能让我们相信购物的确可修复情绪(retail therapy, Atalay, & Meloy, 2011)。
四、总结一下直播电商着实给人带来快捷,让你快速了解某款商品的立体感,购物决策过程从原本“想好在买”也发展为兼顾“理性和感性”。
商家越来越精明,拼命塑造“临场感”;消费者越来越随性,观看直播的同时,为自己的沉浸享受买单。
相信基于临场感带来的上述心理消费框架会越来越趋势化,这种随时让人陷入从众消费的行为,不妨认真思考下,有些物品真是自身所需吗?
#专栏作家#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临场感|直播电商消费心理学】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