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从辉煌到困局,奥康还能不能绝地反击?( 二 )
此前奥康的主营鞋类业务是商务男鞋,拿下斯凯奇后开始偏向于休闲时尚及运动类产品,2017年,奥康又拿下彪马的部分代理权,这两笔交易在当时颇受关注。
2020年,斯凯奇实现营收2.94亿元,同比上涨22.97%,可在市场看来,奥康“手握斯凯奇和彪马依旧填不饱肚子”。因为斯凯奇营收增速实际是放缓的,从2017年的111.69%持续降到了22.97%;彪马方面,2020年净利润同比暴跌70%,最近的三季度财报倒是超出预期,但亚太区利润增速拖后腿,同比仅有1.7%,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危机在财报中被着重体现。
首次转型算不上一举成功,但不可否认,奥康的确又隐隐有了翻身之势。它还做对了什么?
2.以“新国潮”为起点
奥康这次借的东风,叫作“新国潮”。
如今的国内市场有股席卷而来的风潮,就是用“国货崛起”的文化标签来激发消费者的共鸣。这个标签就类似于大众印象中的“德国制造”、“日本工匠精神”,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国货崛起的背后有工业规模红利,也有市场条件、社会心理的变化。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大多数人开始认可国产品牌的价值,再加上新一代消费主力95、00后从小就接触国产品牌,对国货的认同感也更高。
表现在消费市场上,国货崛起有明显的信号。比如女性时装领域,CICLE之禾、玛丝菲尔等轻奢品牌开始出现并有了持续发展的土壤;再比如汽车、科技领域起势,新能源汽车出现了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并不惧怕对标高端车型,在消费者群体中也获得了不少认可。
如果说造车靠的是科技、产业上的硬实力,那么鞋服领域国货品牌的崛起,则代表着品牌文化和品牌认同的软实力崛起。作为“国民老牌”的奥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借着于国货崛起的“天时、地利、人和”,奥康做了一件事,就是培养品牌认同感。早期用一把“雪耻之火”为温州鞋正名,扭转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后期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跨界联合,联名产品“70而潮”纪念款战靴赚足眼球,以情怀掀起了国货潮最初的浪花,也掀开了形象创新的序幕;再到去年携手《时尚大师》走进故宫,品牌新的时尚内涵在不断被强化。
从结果上来看,奥康是成功的,这种成功直观地反映在了财报上。但仅仅把奥康的成功归结于国潮崛起,又太过于浅显,因为商业世界没有永远不变的红利,有的只是一次次艰难转型。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一端是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设计、另一端同样是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品牌营销,中间则是工业制造。这一理论,用来分析奥康的反击之路,或许十分贴切。
文章插图
一家企业的成长,其实就从曲线低点向两端高点爬坡的过程。实际上,消费领域的国货品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与华为做鸿蒙没本质区别,都是在进军产业链的附加值高点。对奥康来说,往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个方向,都已经踏出了向上的路。
先看研发设计这端,首先数字化转型已经是每家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奥康除了成立云数据平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建立了“C2M”超级工厂模式,即用户直连工厂制造。C2M的核心,是通过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并结合智能生产技术,来实现工厂为消费者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这为奥康达成的直接目的,就是更了解消费者,同时进一步降本增效、保质保量。
此外在产品研发上,奥康头顶的光环不算少,比如全球首创舒适透三项创新科技,再比如成立了业内第一所鞋类科技研究院,并获评国际级工业设计中心。只不过看一季度财报,奥康投入研发费仅占总营收1.1%,想要先人一步抢占市场,想必还需要在研发投入上加把火。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网吧|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工信部|互联网的柏林墙即将倒掉,一个新时代的混沌从这周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