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1条链接成交金额高达1200万?真并购还是“割韭菜”?

【 亚马逊|1条链接成交金额高达1200万?真并购还是“割韭菜”?】
亚马逊|1条链接成交金额高达1200万?真并购还是“割韭菜”?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您的银行账号*****已成功转入1***万元”收到短信后,一位来自华北的亚马逊卖家终于松了口气。
就在不久前,这位华北卖家将自己亚马逊平台上的一个运动品牌D卖给资本,打算再用现金投资自己其他的产品线。但这个过程比他想象中的要困难许多……
雨果跨境了解到,目前由资本推动的针对亚马逊第三方优质店铺的“收购潮”中,已有超过40家海内外公司,携超90亿美金大财团,瞄准亚马逊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据行业人士分析,目前收购潮正处红利期,但随着平台规则的变化,资本对中国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或许在屏幕前的你也曾接收到过资本抛出的“橄榄枝”,但看似触手可得的商机,其背后也往往蕴藏着一些风险和挑战。从资方介入到完成收购,整个流程复杂且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包括前期资产估值、市场竞价、价格谈判,中期尽职调查、收购合同谈判,后期资产转移和账户迁移。如果不是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经验,则容易在当中的某些环节出现失误,造成卖家损失。
而卖家与资本之间的收购业务,也并非都如市面上报道的那般顺利,不少卖家在与资方对接的过程中则踩了这几个大坑:
坑一: 虚高价格抢项目
资方在没有详细了解卖家品牌的情况下,给出空头支票,报一个虚高的价格,以5-10倍年利润的报价抢下项目之后,资方可以独家对卖家做尽职调查。
有的资方甚至没有和卖家进行沟通,就直接给出投资意向书。但给出投资意向书并不能代表资方最后的收购意向和价格。在尽职调查完成后,项目是否能按照意向价格成交,主动权都在资方手中。这对于没有交易经验的卖家来讲,整个过程显得十分被动。
坑二:尽职调查时使用拖延战术,打乱运营节奏
一些资方对外宣称能在45天内完成尽职调查,结果超过75天都无法完成尽调,导致交易流程被无限延长,扰乱卖家正常的运营节奏;有些在中国名声响亮的资方,看似做了很多市场宣传及充分的团队布局,但据了解,最终资方能够如期顺利完成交易的项目少之又少。
原因在于:
1、一些资方通过虚高报价的方式同一时间抢下多个项目,且对多个项目同时展开尽职调查,导致资方内部团队精力分散,无法按照承诺的时间完成尽调。
2、资方的尽职调查和最后做收购决定的核心团队均在海外。由于时差、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卖家在与资方沟通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3、有的资方试图以拉长战线和回避沟通的方法消耗卖家的耐心与精力,为其后期压价做准备。
4、有的资方尽职调查团队缺少亚马逊相关的跨境运营经验,在调查的方向和侧重点上缺失专业水平。
坑三:签署收购协议前以各种理由压价
据文章开头的华北卖家透露,其自2018年便开始做品牌D,原计划将出售品牌D换取的现金,投入到其他品牌中,在众多感兴趣的的资方中,他选择了一家出价最高的资方,在长达2个月的尽职调查之后,该资方以尽调期间物流费用上涨导致利润下降等为由,最后在成交价上恶意压低了40%,导致卖家最终放弃和该资方交易。
这种资方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在未经过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资方的收购小组群发邮件,以诱人的高价向卖家发出收购意向书,并宣称能够迅速完成交易。此时卖家则需按照意向书规定的时间,不能与其他资方进行合作。
在圈住卖家以后,资方便找理由延迟开展尽职调查或故意拖延调查进度,2-3个月之后,再以各种理由压低最后成交价,甚至退出交易,导致卖家在尽调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均付之东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