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佛系”消费之下,特卖电商的新机会
文章插图
刚刚落幕的“双十一”,少了点疯狂,多了些冷静:洗脑的楼宇广告消失了,喜报式实时成交额也不见了,朋友圈晒战利品的网友少了,微博上落泪的“剁手党”更寥寥无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在一个聚集了30万人的“消费主义逆行者”豆瓣小组内,讨论热火朝天:
“按时睡觉比什么护肤品洗发水都好”“不要为了凑满减去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不要大规模囤牙膏、洗发水、沐浴露,去年买的现在还没用完”“10月份mark的五年本242元,又是开预售又是叠满减,今天还是242元,真要买到优惠价需要买整整17本,每本便宜20元钱”……
这背后,看似是年轻人越来越拒绝消费,但事实上,只是他们对待电商促销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味买买买的冲动购物,而是更趋于理性。
多个平台发布的消费行为观察报告,也纷纷验证了这一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1.3%的网民表示在双十一购物节理性消费,而据中青网调查,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86%。
“虽然电子商务在中国仍很重要,但我们看到新的‘佛系青年’一代的消费行为正在逐渐转变,他们正在放弃物质上的拥有。”正如驻香港的零售业分析师蒂芙尼·龙(音)所说,理性消费,正成为这一届年轻人的新标签。
而透过年轻人从“野性消费”到“理性消费”的回归,可以看到的是电商市场正在发生的改变。
特卖电商“真香”?曾经,天猫“双11”和京东“618”是唯二的电商购物节,分别在年中和年末,面对每半年一次的折扣,消费者很难不热情。后来,淘宝的“双12”、快手的“616”、抖音的“818”等先后推出,再加上年货节、女神节、粉丝节等,促销活动从年头到年尾几乎不间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走红,促销更趋于常态,使消费者对各种大促的兴趣不断降低。
随之而来的是,用户开始回归最原初朴素的需求——随时随地能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而主打全年、全时段大额折扣的特卖电商,恰具有这方面的基因。
线上特卖模式起源于2001年成立的法国奢侈品特卖电商Vente Privee,对标线下的奥特莱斯,其特点是“精选、品牌、折扣、限时、限量”等,2008年才引进了中国。
彼时,奥特莱斯在欧美国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业态,而中国电商市场正处于蓄力起飞前夕,因此线上奥莱的形式一经引入,很快便呈现出了相当惊人的增长速度,并且开始中国国情相结合,演化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线上特卖电商模式。
以唯品会为例,就是从最初借鉴国外的奢侈品特卖,调整为“品牌特卖”,由此奠定了国内特卖电商的两大基本要素,即品牌商品和折扣低价。
为精选品牌,唯品会建立了专业买手团队,在世界各地跑展会、走市场、看仓库,直接触达全球品牌,由此也能形成最短商品链路——品牌方-买手(唯品会)-消费者,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比如,唯品会与澳洲营养保健品牌Swisse直接合作,通过海淘模式节省当地人力成本,从而使其唯品会售价远低于澳洲本地超市。
文章插图
时至今日,特卖电商领域迎来了不少新的玩家,这种线上的折扣零售平台模式在主流电商中也已经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一支。
对品牌而言,特卖电商不仅能够解决库存清仓的难题,还能够助力品类上新:类似唯品会等平台还会和品牌商定制专供独家套装、联合开发产品线,打造更多差异化商品。如波司登今年就结合平台人群画像、品类需求,定制了共计18亿元货值的唯品会专供款,在转化率和售罄率等方面表现优异。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实体店|电商交税未来或成趋势,多数卖家不赞同,背后原因不为人知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