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花1元钱,抽个盲盒脱单?光顾的大多是95后、00后( 二 )


“花9.9元成为下级红娘代理,通过你推广分享出去的链接,获得的收入有一部分会划给你,五五分成。你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下线。”按照网站上留下的某推广信息,采访人员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对方热情介绍,并催促下单。
盲盒|花1元钱,抽个盲盒脱单?光顾的大多是95后、00后
文章插图
而在另一家嘉兴的科技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花八九百元,就可以获得一套独立的小程序。“我们会给你搭建一个平台,包括域名服务器这些。在线‘摆摊’,产生的收益全归你。”这名工作人员还坦言,自家主打的其实是盲盒商城,看到脱单盲盒市场的火热,才从上个月开始推出此套模板。“听说,有人靠直播导流,一天就赚了40万。”为了让采访人员尽快下单,对方补充了一句。
“你不知道顺着这根藤
爬过来的是什么”
线上线下脱单盲盒的流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各种讨论。
有网友觉得新鲜:“如果下次碰到,可以试一次。玩玩嘛,聊得不对路,删喽。”
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割韭菜”,还是两茬:“单身想找对象,还有想赚快钱的。买个微信号1元,成为代理9.9元,金额不大,也是智商税。”
网友“握拳宁”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周末在夜市地摊留了信息,虽然目前还没人来加自己,但本周又光顾了小摊,帮一位异性好友抽了三张男士纸条。“就算不是谈恋爱,交到新朋友也不错啊。”
“我不李姐(网络用语,即‘我不理解’)。”网友Mandy写道,“就凭一个微信号?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符合你的择偶标准。万一加你的是个微商呢?万一摊主把你的信息打包出售呢?”
还有不少网友关注到一个问题:这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或是涉及到贩卖信息的问题?
对此,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远律师表示:“如果贩卖的只是微信号,首先,它肯定不属于民法上的个人隐私的范畴;其次,它是否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保护的个人信息,是存在争议的,但哪怕将它归入个人信息,也是个人主动出售并允许商家再次出售,那么,个人也就等于放弃了法律所提供的保护。既然是个人主动出售自己的一项普通个人信息,且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同意商家继续出售其微信号的意思,很可能无法认定其构成违法。”
在何律师看来,这种新兴交友方式的主要风险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扔进盒子里的联系方式,主动来加的会是什么人。“也就是说,你抛出了一根藤,但并不能知道,顺着它爬过来的是什么。对方给出的身份、性别、职业等信息,你无法确认真伪,说是妹子,也许是抠脚大汉。最大的风险还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多多少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哪怕预期再低,也还是怀有一丝相亲期待的心态。这就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他们可能会有针对性地打造非常优秀的人设来下套。所以,参与者请一定要保持理性,当然最好是别参与。”
盲盒|花1元钱,抽个盲盒脱单?光顾的大多是95后、00后
文章插图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婚姻教育高级指导师罗睿绮向采访人员表示,脱单盲盒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随机带来的好奇感,玩的是偶然性。”
同时,她觉得,这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每种新鲜事物都有热度周期,但年轻人想收获友情和爱情,是永恒的命题,不会变。”脱单盲盒给热衷于网络社交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交友的新渠道,“不过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男(女)朋友马上脱单,还是有点夸张。此外,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鉴别能力。也希望社会可以为年轻人结交朋友,创造或者说提供更多的非功利性平台和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