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立法|国家立法,公众质疑,谁在偷走你的个人隐私信息?

编辑导语:随着海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在网上被廉价地贩卖,各项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法规也接连出台。但平台和用户都存在的“隐私悖论”现象,让公众的信息泄露问题难以遏制。这篇文章探讨了隐私保护和个人、平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立法|国家立法,公众质疑,谁在偷走你的个人隐私信息?
文章插图
“如果有人想要牺牲一点点自由换取一点点安全,那么他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安全。”
1775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写下这句话时,他一定料想不到,这将成为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警示语录。
互联网时代,空前规模的自我披露,或许预示着隐私的消亡、“公”与“私”界限的进一步消逝。
用“急转直下”形容透明社会中,个人命运被数据掌控的悲剧似乎并不为过。这四个字正是《黑镜》第三季第一集的标题。
剧中,蕾茜生活在一个只看“评分”的世界中,为了挤进社交明星云集的婚礼派对,她拼命展示自己的高质量社交生活,向大数据操控者证明自己的“素质”以获得“高分”。最后却弄巧成拙,她因为发脾气、衣冠不整等一系列微不足道的过失,一步步被推进监狱。
抽象的剧情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处倒影。互联网平台给了人们可以成为公众人物的机会,但也随时会因为素人阶段的私事而“塌房”。
现代大众传媒也曾一度对与“自我披露”并驾齐驱的“窥视”现象予以警醒与批判。《楚门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为人之共好的“窥视”现象,同时也试图通过楚门的出走表达被窥视者的反抗态度。
但这种程度上的警醒似乎无济于事。在用户数据被大规模采集的今天,不得不靠立法来保护个人信息。
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了《数据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近期,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7款移动应用违反《网络安全法》,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其中包括《红布林》《动漫之家》等。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隐私”二字依旧不敏感,对“自我披露”乐此不疲。《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与运用,给了我们一次重新思考的机会。信息应用为何失控?个体与社会的边界到底在哪?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揭露自己?
一、你的信息流向何处?接到媒体采访人员打来的调查电话时,楚楚一度以为这是个骗子。
“她说我投在智联招聘上的简历被4毛钱一份卖掉了”,楚楚自嘲地笑了笑,“我这一份信息还贵不过一个棒棒糖。”
如今仔细想来,那段时间收到的“淘宝刷单”“香港、澳门棋牌广告”之类的短信和骚扰电话似乎比往常更多。
辗转联系到当时操作此项调查的采访人员,简历贩卖背后的利益链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依然令人触目惊心,以下是她的自述。
QQ上有特别多贩卖信息的群聊,输入“智联”“简历”这方面的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群聊很隐蔽,他们以“技术交流”当作掩护,群聊人数几乎都在200人以上,多的能有1400人。
我在群里潜了两天,联系到了几个卖家,他们说求职者投出简历的瞬间就能立即提取,这种叫“实时简历”,因“转化率”高,一条大概两块钱;已经卖过几次的“二手简历”价值不大,一般3、4毛。
我很好奇他们怎么做到简历的同步获取,两个不太有戒备心的卖家透露了一些:有专门伪造各类“许可证”的卖家,通过“假证”在招聘平台上注册成功后即可以发布招聘信息,最高等级的企业账号每天能发出2000个招聘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