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蒋凡,需要打一场硬仗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黎明编辑:魏佳
按照惯例,阿里通常会在双11之后宣布重大的组织和人事调整。今年的双11过去不到一个月,阿里近几年最重磅的组织调整之一,来了。
12月6日一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阿里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2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拆分,重组为国内业务和全球化业务两大板块。
具体而言,整合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共同形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由原2B业务负责人戴珊分管。
同时整合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形成“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加码“全球化”战略,由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分管。
这项任命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戴珊和蒋凡均直接向张勇汇报。
这是继2015年“大中台”调整之后,阿里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调整。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蒋凡将主导阿里全球化业务,职级从副总裁升为分管大总裁。去年4月的“绯闻”事件之后,蒋凡淡出公众视野。如今再次被阿里委以重任,担起大梁。
蒋凡是曾帮淘宝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人,如今国内电商流量见顶,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量来源,全球电商市场争抢新的移动互联网船票。
重用蒋凡,加码全球化,阿里的这一步棋,下对了吗?
01全球化对阿里意味着什么?
全球化对阿里很重要,跟内需、云计算并列为阿里三大战略。
事实上,早在成立之初,阿里就已经开始了全球化。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上线,最早的功能,是帮中国厂家、企业对接国外的零售商,把“中国制造”的商品,快速便捷地卖到全球各地去。
2014年在美国上市之后,阿里宣布了面向未来十年的战略,全球化战略正是其中之一。2019年双11后,阿里进行组织升级,全球化正式被确定为三大战略之一。
阿里的海外业务分为自营和投资两大板块。
自营业务由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简称“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构成。速卖通是帮助全球品牌出海的跨境B2C平台,2010年4月上线,脱胎于阿里B2B事业群旗下跨境B2B平台阿里国际站,在2013年完成了从C2C模式向B2C模式的进化。ICBU是跨境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
在投资方面,阿里主要是在新兴市场加大布局,先后投资了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南亚电商平台Daraz。
比如Lazada,这个电商平台成立于2012年,市场集中在东南亚。阿里在2016年斥资10亿美元拿下Lazada的控股权,2017年6月追加约10亿美元投资,持股比例由51%提升至83%,2018年3月再增持20亿美元。
目前,Lazada在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六国拥有超过1.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地的电商平台Shopee一直高速发展,已超过Lazada的市场份额。
巴基斯坦电商公司Daraz在2018年被阿里全资收购,目前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等5国开设了独立站。公开信息显示,这五个市场的总人口超过4.6亿,而其中60%人口的年龄在35岁以下。
出海是中国互联网近几年的关键词之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衰竭,出海找增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而在海外一些互联网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发展的时间差,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阿里最新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Lazada实现用户访问频次于过去七个季度连续上升,订单量同比增长82%。Trendyol的GMV同比增长,也超过80%。海外新兴业务的增速,远高于阿里国内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