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随着facebook改名metavers,元宇宙成为科技圈和资本圈大热的话题。微软、谷歌、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进入相关领域。
“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元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虚拟分身,人们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在元界中生活、学习和工作。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发酵,很多人开始担心未来的人类可能将沉浸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无法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清晰边界,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国内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元宇宙,他认为如果人类将更多的技术和精力用于进行虚拟世界的研究,就会延缓甚至是放弃对现实世界星辰大海的探索。
在此,我们不去讨论元宇宙的对与错,以及可能对互联网和现实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而是要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如果元宇宙的技术足够成熟,我们如何分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再进一步想,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否是另一个虚拟的“元宇宙”?
比如好莱坞著名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就构建了一个这样的世界:人类的意识被上传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这个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一般无二,身处这个虚拟世界的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他们只是一段代码或意识,而真正的肉体却在现实世界中的另一个角落。
由于现在元宇宙的技术尚不成熟,我们无法想象或者至少无法真切体会这种感受。那我们可以试着讨论下梦境。
我们每人每天都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受梦中的情景所影响,而无法意识到那只是个梦,只有当我们醒来,才会长吁一口气叹道:“原来只是一场梦啊!”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的妻子由于长期处在多重梦境之中,导致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以为现实世界仍然是一个梦,最后为了逃脱梦境而自杀。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我们当然不至于为了分辨梦境与真实而选择去自杀,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者根本无暇去考虑这样虚无缥缈的事情。
即便有人真的对是否生活在梦境之中感到怀疑,或许也只是会掐一下自己的大腿,或者扇自己一个耳光。
如果我们能感到疼痛,那说明我们有知觉,便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反之,则说明我们在做梦。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尽可能地回忆一下我们曾在梦中的经历,在梦中我们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知觉、情绪和感情,身处梦境之中我们也会感觉到痛苦、快乐和恐惧,所以即便是梦中的我们扇自己一个耳光,梦中的我们也同样会感到疼痛。
因此靠这种方式分辨现实与梦境并不可行。
同样的如果元宇宙的技术足够成熟,我们的意识在进入到虚拟世界之后,是无法分辨其与现实世界不同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从梦中醒来,或者意识从元宇宙中退出。
但那之后,可能我们又会陷入到醒来之后的世界是否真实的问题中来。
在哲学上,讨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否是真实世界一直是一个无法被证伪的难题。
著名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便设想了一个与梦境和元宇宙类似的场景:
假设你的大脑被放置在一个盛满各种培养液的实验皿中,有很多条线路与你大脑的各个部位相连接,线路的另一端是一台超级电脑。一个邪恶的科学家通过这台超级电脑为你的大脑输入各种电信号,产生各种知觉,为你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幻境。你在幻境中可能正躺在床上看我的这篇文章,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眼睛、手和身体,你只是一个泡在培养液中的大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