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三 )


笛卡尔论证上帝的方法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我”在怀疑所以不是完满的存在,但我心中有“上帝”这样一个完满的观念。完满的观念不可能由不完满的“我”产生,它只可能源于一种完满的存在本体,而这种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
是不是听上去有些荒唐。但最起码以笛卡尔的观点来看,能够逻辑自洽,自圆其说。
而笛卡尔论证上帝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维护基督教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为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寻找依据。
笛卡尔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后,就开始着手论证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笛卡尔认为上帝既然存在,且是完满的,他就不可能容忍那个恶魔的存在,也不可能为了骗我们而营造出一个虚假的世界,所以我们所感所知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至此,笛卡尔通过确认“我思”的存在,一步步证明了上帝的实在性和世界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要证明世界的真实性,必须要借助“上帝”这样一个本身也需要证明的概念来证明,便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尴尬局面。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证明世界的真实性呢?
很抱歉,并没有。
因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正是基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和逻辑推理两种方式。
而在笛卡尔的观点中,已经证明了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不确定性,所以基于这两种方式而产生的观念集合,即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能是偶然和虚幻的。
我们以为真实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是被误导的虚假观念,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件事,甚至是我们自身的存在。
而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连笛卡尔确信无疑的“自我”是否存在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正如大卫.休谟所持的观点那样,“自我”可能只是一些接续的、快速变化的知觉片段,在这些知觉片段背后,并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主体存在。
【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如此一来,事情就麻烦了,我们本来是为了论证世界的真实性,结果到了最后,连“自我”的真实性都难以证明了。
那岂非我们的人生没有了任何意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哲学上很多难题以及我们人生中的很多烦恼都是由于人们滥用理性权力所导致的。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但同时我们本身也具有一套认识形式。这套认识形式先天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有点类似于电脑的出厂设置。我们必须通过这种先天形式的加工整理才能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
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每个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事物颜色肯定会受眼镜的影响,而不会呈现给我们事物本来的样子。
这个有色眼镜就相当于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说这个先天认识形式是人们加工整理知觉的工具,但同时也是限制我们看清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束缚。
这种束缚,与生俱来,无法消除。
那么事物本来的模样如何?没有人知道,康德将事物本来的面目称为“物自体”。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经过“眼镜”加工后的表象,而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来的面目,即物自体。
哪怕我们穷极理性试图用各种方法去窥探都将一无所得。
物自体对人类而言,永远是未知的。
而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元宇宙、梦境以及所处世界是否真实的问题,说到底也是同样的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