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二 )


仔细琢磨一下,你如何确定自己不是那个泡在实验皿中的大脑呢?你如何确定你周围的一切甚至你自己的身体是真实的呢?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尔也困惑于这个问题,并试图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他的出发点可能和我们有所不同,笛卡尔的目的是想为我们的知识提供一个牢固可靠、确实可信的地基。
然而笛卡尔发现大部分我们认为真实无疑的知识都值得怀疑,怀疑到最后笛卡尔便开始怀疑起了自身的实在性。
比如他坐在壁炉前,拿着一本书思考问题(这种画面可能正是笛卡尔当时的真实写照),然而他认为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他是真实存在的。
有可能存在一种非常强大的恶魔,制造了一个这样的幻境,而真实的他此时到底在哪,情况如何根本无从得知。
你看这是不是与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十分相似。
那笛卡尔是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的呢?
笛卡尔首先认为感觉经验获得知识都是不可靠的,比如我们把一根筷子放进水里,会发现筷子会变弯,但实际上筷子并没有变化,由此可见我们的感官经验很容易被误导。
那数学知识和逻辑定律呢?比如1+1=2,1不等于2,这样的知识不依靠感觉经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实可靠的。
但笛卡尔认为这样的知识仍然不能保证绝对真实性,那个恶魔可能一直让我们生活在1+1=2永远正确的幻境世界里,但真实的世界里,可能1+1=3,也可能等于100或者0。而1在那里可能等于2。
我们试想下做梦的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不是毫无逻辑可言,但我们仍然坚信那样荒唐的梦境是真实的。
那是否便没有真实存在的东西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笛卡尔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怀疑,包括他自己,但有一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我在思考(或者说我在怀疑)这件事是确信无疑的。
因为无论是在幻境中感知,还是我在反思中的怀疑,都必须存在一个思想的主体。
或者说如果真的存在一个恶魔制造幻境,那么也必须存在一个他想要迷惑的主体。
这个主体就是“我”。

康德|元宇宙和笛卡尔的猜想:如何分辨虚幻和现实的边界?
文章插图

由此笛卡尔提出了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命题:“我思故我在”。
这里的“思”可以当做是思考,但更恰当的是“怀疑”。
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是,因为此刻我正在思考怀疑,所以“我”必然是真实存在的。
说实话,这句话如今被很多人滥用为一句心灵鸡汤,认为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爱思考,我的人生因为思考才变得有意义。
这真的是对笛卡尔莫大的误解。
如果按法文原意翻译这句话,应该是“我思知我在”,即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这里的“我”是在怀疑在思考的精神主体“我”,而非有血有肉的广延客体“我”。
也就是说,笛卡尔只确定了存在一个“我”的意识,却无法确定“我”的身体,由此他便陷入身心二元论的难题,这也成了其后很多哲学家想要解决的问题。
但只是确定了“我”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如何确定其他事物以及所处世界的真实性呢?
笛卡尔对于“我”的证明十分严谨,但是接下来论证世界真实性的过程就有些难以服众了。
在证明世界存在之前,笛卡尔先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其实不止是笛卡尔,早期的哲学家很多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的哲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维护基督教的合法性。

推荐阅读